6月28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題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愿景與路徑》的智庫研究報告提出建議,認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實施三步走戰略,時間跨度為35年,預計可在2049年初步建成。
6月27至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未來:12國智庫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邀請到了來自中國、俄羅斯、中亞五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國等國的40多名智庫學者。他們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未來”的諸多議題進行了坦誠交流與閉門研討。
據悉,此次會議是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后,中國智庫首次召集沿途國家智庫參與的務實研討會,也是中國召開的首次12國智庫“絲綢之路經濟帶”會議。
多國提出“絲綢之路”
會議結束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代表絲綢之路經濟帶課題組發布了題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愿景與路徑》的智庫研究報告。
報告首先從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出發,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極端重要性。絲綢之路經濟帶像一條金線,把世界上大多數政治自信、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和富有國力的國家串聯起來。世界前十大經濟體,除美國、日本和巴西之外都在這條經濟帶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額的55%左右,擁有世界總人口的大約70%和世界已知能源資源的75%左右。這樣的經濟體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成為新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大動脈。
報告中提到,麥金德“心臟地帶”的斷言經其學生布熱津斯基發揚,使中亞成為了各大國勢力念念不忘的必爭之地,各大國都制定了相關的戰略,有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俄羅斯的“歐亞經濟一體化”,歐盟主導的合作與援助計劃,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跨歐亞運輸計劃,土耳其發起的“現代絲綢之路”計劃等。報告認為,相比于其他大國的“心臟地帶”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并非僅是從倡導國家的需求出發的地緣戰略,而是互利互贏,并且是有著更高價值追求的長期共同發展計劃。
所以課題組在綜合各種資料后認為,中亞國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表示歡迎,絲綢之路經濟帶擬實現的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等能為中亞國家推進國家構建和加強對外聯系提供重要收益。中東國家對中國的倡議也持歡迎態度。伊朗也希望向西開放的陸上絲綢之路建成后,能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國。中東歐亦有不少官員學者對絲路經濟帶的倡議表現積極。
報告認為,即使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面臨著區域外部力量的壓力,一些國際媒體與專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區進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讀,將共同利益的建設視為是大國的勢力爭奪,將區域內國家的合作視為“貌合神離”,但總體而言,區域內主要國家對這一倡議的理解和贊同多于疑慮和反對。畢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在此基礎上可以包括經貿、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類事務的溝通、合作,絕不局限于某些領域,并且它是一項著眼長遠、號召各國長期參與的全面規劃。
2013年,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想通)建議,在五“通”基礎上,課題組認為可以將具體措施細化為十“共”。即政策溝通應包括理念共識、決策共商。道路聯通應包括設施共建、資源共享。貿易暢通應包括關稅共同、規則共議。貨幣流通應包括匯率共浮、信息共享。民心相通應包括文化共存、價值共惠。建好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集思廣益,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打造各參與方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