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上半年,中國經濟可謂復雜,唱空和唱多如影隨形,似乎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好或壞的判斷。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有喜有憂。唱多者看到了喜,唱空著看到了憂,大家爭辯的是,哪一個是現象,哪一個是本質。這決定著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方向。
決策者已給當前的中國經濟下了定義,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那個點位,究竟是7.5%,還是可以更低,從上到下都在“摸石頭”。
早前公布的前5個月經濟數據不甚理想,或者可以說大幅低于預期。在一季度,人們驚愕于數據如此難看,而在二季度,人們甚至擔心一季度的數據都不保。面對經濟失速的風險,改革還要不要?下半年,是向改革要刺激,還是重拾那三板斧的中國式刺激,都不乏各自觀點的擁躉。
盡管中國經濟上半年下行的壓力較大,但決策層仍決定保持定力。在4月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基本上宣布了“強”式刺激不是“強刺激”。
中國經濟不會是任何一種原教旨主義政策的試驗場,完全市場化辦不到,完全交給政府管也不可能,無視下行只顧改革不行,只顧刺激撒手改革也不行,只能是改革與刺激交織在一起,相互為對方留出空間,日拱一卒,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所以我們看到,進入4月,微刺激的力度陡然加大。連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多項微刺激措施。從棚改、鐵路投資到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央行也在兩個月內兩次“定向降準”,堅持刺激但不放水的調控思路。更隱蔽的微刺激,在于對地方救市的自選動作不做表態,這在房地產市場上體現尤為明顯。事實上,中央政府“沉默是金”,地方政府也是“心領神會”,救市只做不說。
三天前,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數據重返景氣區間,作為工業先行經濟指標,人們傾向于解讀為微刺激奏效,5月的市場需求出現改善跡象。這一解讀,還有待7月公布的官方PMI指數證實。不過,在官方PMI指數樣本中,大型國有企業的權重更大,而在這一系列由基建投資引領的微刺激措施中,大型國企無疑受益更多,因此官方PMI指數的數字可能更好看。
上半年的刺激頻仍,讓人們可能忽略也在有條不紊推進的改革。在國務院的示范和督促下,新一輪的審批權下放和取消沒有熄火,對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的減稅時有公布,滬港通和自貿區的金改在緊鑼密鼓地謀劃中,減輕企業運營成本增加自由度的放權改革讓企業數量增加。這些改革所釋放的刺激,總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跳出來推經濟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