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葫蘆浮起瓢。一段時間以來,第三方理財機構、私募基金、債券、信托集中出現兌付危機。與此同時,近期銅、焦煤、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出現暴跌,中國的信用風險壓力持續加大。分析人士表示,房地產、礦產類兌付風險仍將蔓延。
繼第三方理財機構中歐溫頓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2月27日出現了兌付危機后,市場再度曝出私募基金未兌付丑聞。北京商報記者在3月10日接到一則關于對中金智富(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訴,投資者稱去年2月花50萬元購買了該公司的一年期寧江石油計劃產品,目前已經到期卻并未按期兌付。
老鼠在跑,大象也在搖晃。債券和信托行業的兌付風險集中爆發引人注目。3月5日,*ST超日發布公告稱,“11超日債”本期應兌付的8980萬元利息只能支付400萬元,至此,中國首例打破剛性兌付的事件終于爆發。近段時間以來,信托行業兌付危機四伏,繼春節前中誠信托城至金開項目30醫院兌付出現問題后,2月19日,吉林信托松花江(77號)信托項目第五期規模為1.09億元的產品再度逾期。
海外市場也聞到了中國兌付風險爆發的氣息,全球大宗商品近日出現暴跌。中國宏觀對沖研究院院長付鵬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大宗商品近期的持倉來看,海外資金想借大宗商品暴跌來賭中國的信用性風險爆發。
付鵬表示,“近期兌付危機的集中爆發有可能是前奏,也有可能是高潮,到底會不會出現風險誰也說不準”。
錢景財富副總經理、研究中心主任趙江林博士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如果經濟持續底部震蕩,礦產信托甚至房地產信托都會曝出一些風險。
2014年,信托產品將迎來集中到期,其中房地產信托能否到期完全兌付成為目前市場的焦點話題。根據華寶證券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年將有2467只集合信托產品到期,到期規模達4555億元。其中,房地產信托到期數量為452只,到期規模為1316億元。與此同時,多地相繼曝出樓市價格松動,商業銀行也開始收緊房地產信貸。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煤礦類的兌付危機不涉及高杠桿,不涉及千家萬戶,最后都不會大規模地發生兌付風險。但是如果房地產和互聯網的支付機構出現兌付風險,問題就會非常大,特別是廣泛以負債方式來吸收公眾的各種“寶”,如果集中贖回,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風險是扛不住的。
不過,打破剛性兌付,擠破一些風險泡沫,也是去杠桿化改革所樂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