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再次升溫,“戰爭”取代了“內斗”,視線的焦點已從基輔的解放廣場轉移到了克里米亞半島,從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和反對派轉到了普京、烏克蘭現政府和西方G7國家領導人的身上。俄羅斯已向克里米亞調動了大量軍隊,同時還在克里米亞周邊集結了重兵,并基本控制了那里的局勢。
各種外交努力也在密鑼緊鼓地展開,美國國務卿呼吁俄羅斯撤軍,不然美國將聯合盟國制裁俄羅斯。普京與奧巴馬、默克爾等西方大國領袖通話,解釋俄羅斯的行動和目的。當然當事國烏克蘭的臨時政府更加忙碌。自2月27日最高拉達選定總理和政府成員之后,面對新政府組建、千瘡百孔的經濟、克里米亞可能的獨立和俄羅斯大軍壓境的千頭萬緒,可以想象烏克蘭新政府的壓力。
經濟不能自立,不論是否發生戰爭、不論是否發生分裂,烏克蘭的政治家可作為的空間真的很小。不說歷史、不說民族、不說宗教、不說文化,就天然氣一項,烏克蘭的政治家就不能不折腰。
俄羅斯不能失去克里米亞,不能失去烏克蘭,因為它想把烏克蘭的天然氣掌握在手里。盡管過去幾年俄羅斯經濟也增長乏力,但比歐洲還是強一點,至少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外匯存底已達數千億美元,國家實力比較殷實,還是俄羅斯經濟給了普京這樣的底氣。歐洲口惠而實不至,除了政治上的考量,經濟的軟弱制約了歐盟在經濟上援助烏克蘭的能力。亞努科維奇出走后在俄羅斯境內的首次記者會抱怨過分相信了歐盟,結果是自己陷入困境,因為歐盟在自己最迫切需要的經濟援助上沒有出手救濟。
在經濟上,新政府一點也不比亞努科維奇好過,沒有外援,不論誰是總統誰是總理都難有作為。對于新政府,俄羅斯是沒有指望了,歐盟和美國的經濟援助是最大的希望。普京的強硬,俄羅斯大軍壓境,也許是烏克蘭新政府最大的利好。首先是普京強力出手壓迫美國、歐盟必須放棄歧見,團結起來救援親西方的新政權。“天予不取自取其辱”,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我們已經看到了歐洲、美國、IMF等經濟上救援的動向。
對于俄羅斯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的狀態,歐美的態度并不完全一致,美國認為實際上俄羅斯已經“軍事入侵”烏克蘭,高調發聲警告要制裁俄羅斯。盡管歐盟也認為俄羅斯武裝干預烏克蘭“不可接受”,但還是認為“政治談判是解決危機的惟一選擇”。歐美的不同態度,某種程度上也與天然氣能源相關。不少歐洲國家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德國三分之一的天然氣就來自于俄羅斯。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有三分之一要過境烏克蘭。而美國能源完全獨立于俄羅斯,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
搶在“代理人”打響第一槍之前,俄羅斯搶先動用軍隊控制住了克里米亞半島,擺出了不惜一戰也要保住自己戰略要地的架勢。普京真想和歐盟、美國打一仗嗎?我覺得正好相反,只要保住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權,普京想要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震懾效果。
試想過去60年,世界雖然戰爭不斷,但還未曾發生過大國之間的直接戰爭。而目前參與烏克蘭危機博弈的是俄羅斯、美國和歐盟。可以想象他們會為了亞努科維奇和季莫申科真刀真槍干一仗嗎?大國過招不像打利比亞、伊拉克,更不像“代理人”戰爭容易控制。一旦開戰牽涉太大代價太大,而且結果難料,誰有必勝的把握?俄羅斯已經亮開了陣勢,目標絕對不是現在的基輔政府。而美國歐盟真會把軍隊拉上去嗎?非也!僅此,普京“敢戰才能言和”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就達到了:不戰就控制住了克里米亞半島。當然,這不會是沒有代價的,但對俄羅斯而言,克里米亞是不能談判的,其他的都可以談。
普京對烏克蘭變局的強硬完全在預料之中,俄羅斯不能失去烏克蘭,尤其是不能沒有克里米亞。普京始終強調,針對目前態勢,為了保護克里米亞的俄羅斯人和俄羅斯的利益,俄羅斯目前的行動是合適的。在維護烏克蘭統一上,俄羅斯、歐盟、美國、亞努科維奇和烏克蘭新政府并沒有根本的不同,這是各方政治談判的基礎。雖然中國不像俄羅斯、歐盟在地緣政治上有那么直接的利益關聯,但中國是烏克蘭除俄羅斯、歐盟外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烏克蘭穩定統一符合中國最大利益。中國關注烏克蘭危機、參與危機的解決,既有自身利益關聯,也有大國國際責任的關聯。
因此,就目前的局勢判斷,短期內烏克蘭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首先是俄羅斯還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克制,普京表態支持烏克蘭統一;其次歐盟與俄羅斯、烏克蘭能源經濟關系緊密,武裝沖突將貽害三方;盡管美國稍微急躁,但在歐盟協調一致之前,不可能單獨采取大的行動打破目前平衡。不排除烏克蘭新政府中的某些激進派別或個人有意將情況復雜化、激烈化而火中取栗,但只要大國保持理智,發生武裝沖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不發生武裝沖突,不等于烏克蘭尖銳的內部矛盾可以緩解甚至解決。烏克蘭的內政是外交的延續,其不穩定的內因外因始終存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烏克蘭都會是一個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區,必須長期給予足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