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晚,在兩會駐地昆泰酒店,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委員邀請媒體朋友們來“聊天”。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20多家媒體記者和林毅夫委員就當前經濟熱點問題開聊。
“中國的增長為世界帶來了什么?”對這個問題,林毅夫委員表示,一方面,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發達國家還沒有完全從國際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最希望中國的增長為他們帶來大市場和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可以維持世界礦產資源處于相對高的價格水平;
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正在不斷上升,我國的加工產業也到了必須轉移出去的階段。加工產業可以依靠海外廉價勞動力得到新一輪的發展,同時為科技研發、品牌拓展創造條件,為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設備創造市場。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實現發展并創造就業機會。
“如何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林毅夫委員表示,現階段,對一些產業的保護補貼應從“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中央應在頂層設計時,消除壟斷,打造待遇平等、運行有效的市場。但同時也需要政府“有所為”。
聊天即將結束時,林毅夫委員重提今年兩會上已經多次說過的話題。他說,我國連續35年的經濟增長已經充分說明發展道路和體制的基本正確,應對我國的發展理論創新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