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見底反彈”還是“虛晃一槍”?中國鋼鐵行業交出前三季度成績單雖然進步明顯,但其主業的表現卻遠不如數字那樣光鮮,而主要鋼企股價延續低迷走勢,亦反映出市場對中國鋼鐵業長期深陷低谷的擔心。
國家發改委的最新統計顯示,前三季度中國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270億元,同比增長39.9%。其中鋼鐵冶煉及加工業利潤528億元,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8倍!
而隨著國內上市公司三季報的披露完畢,上市鋼企的賬面業績普遍較上年同期好轉,似乎也在發出鋼鐵行業回暖的信號。
以央企背景的三大鋼鐵上市公司為例,武鋼股份今年前三季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增98.44%,鞍鋼大增124.13%,一舉扭轉了去年同期的虧損局面,而行業龍頭寶鋼前三季凈利雖同比下降逾一半,但公司表示,剔除去年不銹鋼、特鋼相關資產及股權處置收益后,前三季度經營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加22.8億元。
此外,去年大幅虧損的馬鋼和柳鋼等公司前三季的虧損幅度亦同比大幅縮窄。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財報數據的強勁反彈并不昭示著國內鋼鐵業的復蘇,其中既有基數效應的影響,也有一系列“技術性因素”的功勞。
中國聯合鋼鐵網資深分析師胡艷平表示,今年前三季鋼企業績的好轉主要受到去年低基數的拉動,此外部分鋼企為避免退市,采取了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資產置換等手段,也為業績的改善幫了大忙。
“去年鋼鐵業虧損集中在前三季,今年從行業的角度是比去年稍好一點,但生產企業的經營狀況還遠沒有走出低谷,要想回到五、六年前的利潤水平更是不可能的事,”她表示。
交易所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先后有鞍鋼、南鋼、首鋼等上市鋼企通過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非常規”方式提高凈利潤。部分公司還通過與大股東之間的資產置換和出售尋求扭虧。
以鞍鋼為例,公司在去年年底發布公告,決定2013年起對部分房屋、建筑物折舊年限由30年調整為40年,傳導、機械等由之前的15年調整為19年,預計這將令今年凈利潤增加9億元。而鞍鋼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7.65億元。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曉齊日前表示,1-9月份鋼鐵企業實現的利潤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投資收益,前三季度鋼鐵主業都是虧損的,國內鋼鐵企業已經連續八個季度主業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