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五(11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1.4,創18個月新高,并創2012年4月份以來最高位;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稍晚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匯豐制造業PMI終值升持穩于初值50.9的七個月高位。
中國制造業領域持續走強,意味著中國經濟將會逐步復蘇。
在為期四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于下周六(11月9日)拉開帷幕之際,經濟整體上趨于穩定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官方PMI數據出爐之后的一份聲明中指出,中國10月份PMI數據持續上升,表明中國經濟初步趨于穩定;但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牢固,訂單、庫存和采購價格等分項指標都有回落,這非常清晰地表明,中國企業仍然對前景相當謹慎。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認為,鑒于全球需求動能可能逐步回升,且中國內需仍然穩固,預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里輕松超越政府增長底線;10月份的官方制造業PMI數據與該行對中國經濟溫和增長的前景預期一致。
匯豐控股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在中國10月份匯豐制造業PMI數據中,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這兩個分項指標表現出自動上升趨勢,就業指數這一分項指標也出現七個月來首次上升,這樣的形勢應當會在未來數月里支撐民間消費增長;中國經濟正處于逐步復蘇的正軌之上。
花旗集團(Citigroup)資深經濟學家丁爽認為,在中國經濟活動第三季度反彈之后,10月制造業PMI數據確認經濟活動繼續擴張,中國政府對于2013年全年GDP增長7.5%的目標“實屬唾手可得”;但分項指標推高了外界對于增速能否持續的顧慮情緒。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經濟學家常建(音)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中國10月制造業PMI數據中,新訂單“表明需求和增長動能正趨于疲軟”。
巴克萊資本經濟學家Jerry Peng和Serena Zhou以及常建表示,數據細節表明,產出指數走強帶動整體性PMI數據走高,但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指數都在10月份回落,表明需求在未來數月的增速會回落;工業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積聚、金融風險上升和樓市泡沫等基礎性挑戰將迫使當局出臺相關政策,自8月份以來,該行預計中國央行(PBOC)會維持略微趨緊的中性貨幣政策;預計GDP增速會從2013年的7.6%放緩至2014年的7.1%。
新加坡銀行大華繼顯(UOB Kay Hian)經濟學家Fan Zhang認為,中國官方制造業PMI在10月份進一步上升,得益于中國政府的若干支持性措施令產出得到改善,但新訂單指數下滑,表明未來數月的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誠然匯豐PMI出現反彈,但主要歸因于諸如大型國企訂單流向小型企業等現象的傳遞效應,相比官方制造業PMI數據,匯豐制造業PMI數據大概落后了兩個月。
美銀美林(BO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陸挺、智曉佳(音)和Robbie Li表示,數據應當利好市場情緒,盡管這會讓投資者擔心政策趨于緊縮;預計中國政府和中國央行都會緩和促增長的基調,并逐步收緊7月份開始釋出的迷你型刺激政策,但恐怕不會大幅收緊政策。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濱稱,似乎中國經濟復蘇仍然主要與大中型企業的活動相關,而小型企業仍然面臨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商業環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官方制造業PMI數據好于匯豐制造業PMI數據,近期溫和的經濟環境有利于中國實施結構性改革;預計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釋出未來5-10年的經濟政策,若無意外,此次大會的主題將是深化經濟改革和擴大開放。
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中國10月份的經濟活動指標可能會較9月份出現改善,出口方面尤其可能會出現反彈,因為周五稍早公布的韓國10月出口升幅擴大至7.3%,而9月份升幅僅有2.3%;盡管如此,恐怕中國經濟復蘇仍難以持續,因為在PMI走強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可能會趨緊,且新訂單出現回落;由于政策可能會繼續趨緊,仍然認為中國GDP增速會在2013年第四季度放緩至7.5%,并在2014年進一步放緩至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