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5月2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 “2013年《產業藍皮書》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并正式發布了《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3)》。報告對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總體走勢、重點工業競爭力的最新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同時,比較了全國2000多個縣(市)的產業競爭力;并對世界上重要經濟體的競爭優勢變化進行了分析、評估。報告還增加了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綠色經濟、國際貿易摩擦、出口退稅、中國的產業升級等熱點問題的分析。
藍皮書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占全球總出口的比重,即國際市場占有率,總體呈增長勢頭,2010年超過10%,2011年與2010年相比,基本穩定,市場占有率為10.43%,與2002年相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相當于1950年的10倍(1950年中國的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不足1%)。2012年,國際市場占有率重拾升勢,以截至2012年9月的數據計算,中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11%,這個水平雖然已超過了當前的美國、德國和日本,但仍僅相當于美國1948年45%左右的水平。中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從2008年經過三年下降后,到2012年同樣略有回升。
中國國內雖然面臨成本進一步上漲,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但中國勞動力規模仍然龐大,依靠大規模勞動力支撐起來的產業,其比較優勢雖然會出現下降,但絕對競爭優勢仍然明顯;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立起產業間相互支撐的體系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雖然很有競爭力,但由產業體系支撐的綜合競爭優勢和中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藍皮書指出,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增長,世界排名已經從2005年之前處于40名外躋身至世界前40名,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處于30名之外,略高于印度、巴西、南非等國,與美、日、德、法、英等國仍有較大差距。從變化趨勢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部分國家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出現下降,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卻并沒有出現劣化現象。
產業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部分傳統的優勢行業競爭優勢下降,開始從傳統的優勢行業轉為劣勢行業。近年來,中國變為弱勢的傳統優勢行業有18類,這些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曾大于1,但近5年,其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已少于1。農產品、“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資源)產品,正在成為消失的競爭優勢行業。“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從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行業變為弱勢行業。這是中國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的結果。
在部分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降的同時,中國近年來也興起一批新興的優勢行業。這些行業過去一段時期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少于1,近三年已經大于1。按四位碼分類,中國有26種行業屬于新興的優勢行業,這些行業主要屬于機械設備類和化工類。產業藍皮書根據中國現有生產能力和比較優勢,對中國未來的潛在比較優勢產業進行了評估,發現中國的產業升級近期仍有較大空間,最有可能成為潛在優勢的產業集中于全球產品空間的中心區域,從行業類型看,同樣集中于機械設備、化工領域。
藍皮書指出,中國海上風電將加速發展。海上風電場是國際風電發展的新領域。“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加快開發海上風電。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到2015年,海上風電總容量預計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截至目前,全國海上風電投產裝機容量不足30萬千瓦,發展空間和潛力非常巨大,將成為未來決定中國新能源行業格局的競爭制高點。目前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都將海上風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發展。
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的問題癥結是制造業供過于求,要想讓中國的光伏制造業走出困境,一方面要控制和消化產能;另一方面則是在保持和擴大海外市場的同時,啟動國內市場需求。光伏制造業或將出現大規模整合。受歐洲債務危機蔓延、全球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及歐美光伏“雙反”調查等因素影響,不少光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成本居高不下、庫存難以消化的問題,導致部分企業已經難以支撐。按照科技部不久前發布的《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期間,要形成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未來光伏產業或將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