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東北地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然而,當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問題和瓶頸,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明顯回落。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近日出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吹響了新的號角。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說,《若干意見》明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新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鞏固擴大振興成果、破解制約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綱領性文件。
振興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以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為主的戰略產業,為我國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徐紹史介紹,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10多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東北地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03年至2013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經濟總量由2003年不足1.3萬億元增至2014年的5.7萬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3年不到2000美元增至2014年8000美元以上。
同時,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等在東北地區先行先試,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產業競爭優勢逐漸顯現,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此外,東北老工業基地民生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不僅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其他地區的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也取得積極進展。
“實踐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是正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前景廣闊。”徐紹史說。
然而,當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問題和瓶頸。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明顯回落,2015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5.7%、6.5%、3%。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結構單一地區(城市)轉型面臨較多困難,新興產業發展很慢,新舊動能轉換青黃不接;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
這些矛盾和問題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意見》真正找到了東北經濟下滑的病根。”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說,東北的很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在現階段依然保持著計劃經濟的思維,其生產經營并未真正從市場的需求出發,一旦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東北地區的經濟必然會首當其沖受到影響,下滑的速度也會超出預期。
丁肇勇說,影響東北經濟的因素來自方方面面,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現行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
階段性目標進一步明確
徐紹史介紹,東北地區在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防軍工、原材料、糧食生產等領域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要支撐地位。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既是東北地區自身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要求,也是全國發展大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
《若干意見》要求,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做好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互動銜接,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同時,《若干意見》提出了推進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到2020年,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四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第二階段,再用十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走進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
針對將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時間定為2030年,吉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說,在經濟失速下滑之后,東北地區想要在5年至8年內就徹底扭轉頹勢并重煥生機并不現實。因此,將“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的時間定為2030年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整體規劃。
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
有了明確的目標,新一輪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該如何實現?
徐紹史說,推進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要緊緊圍繞引領經濟新常態、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大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著力破解發展改革難題,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努力實現體制再造、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成果共享。
《若干意見》提出了四大著力點,助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包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推進廠辦大集體、林區、墾區等專項領域改革,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重大國家戰略。
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要促進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
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包括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科教機構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鼓勵東北地區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發展,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科研機構、高校與地方合作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和智力引進力度。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切實解決好社保就業等重點民生問題,全面實施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山青水綠的宜居家園。
徐紹史說,東北地區是實施振興戰略的主體區域。我國中西部和東部地區還有不少老工業城市和資源枯竭城市,同樣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難點地區。應按照《若干意見》的要求,統籌支持全國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轉型發展道路。
“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條件、有基礎、有動力。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以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為契機,抓緊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舉措、重大開發開放平臺和重大工作機制,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徐紹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