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前三季度經濟增長與全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的增速波動幅度出現“不同步”的情況,引起廣泛關注。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15日舉行的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發布會上對此作出回應。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日前也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與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指標之間一定程度上的“背離”并非經濟運行的邏輯有所變化,而是恰恰反映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
【轉型期指標有變化】
“首先,認為用電量、貨運量這些經濟指標與GDP指標波動相背離的這種認識,本身就是不準確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等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雖然說用電量增速放緩的同時GDP保持7%的增速,讓外界有質疑的聲音,實際上這沒什么不合理的。我們在看到傳統的重化工業等高耗能產業縮減的同時,也要看到一些新興行業飛速的增長。比如快遞服務業上半年增速就超過40%,跨境電商、互聯網金融等行業也在飛快發展。這些耗能低的行業占比增加,自然帶來用電量的減少。”范劍平認為。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此前也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產業結構迅速變化的轉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傳統經濟增長的宏觀、中觀、微觀指標之間的函數關系出現明顯變化,尤其是隨著單位GDP能耗的不斷下降和能源結構的改變,工業增加值與GDP的關系也相應出現了類似的弱化現象,發電、鐵路貨運等以往反映制造業需求景氣程度以及國內經濟增長形勢的指標,已經難以客觀反映我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情況。
【波動幅度符合預期】
鐵路貨運量與工業用電量,曾被喻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如今,較低的用電增長卻對應著較高的經濟增長,這符合經濟形勢的基本預期嗎?
“用電量增長放緩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的客觀反映。從變化幅度看,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增速波動幅度大于GDP增速符合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王保安分析,從用電量看,在經濟上行期,我國電力消費增速一般快于GDP增速;在經濟下行期,電力消費增速往往下滑更多。
李樸民也指出,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機械、電力六大行業的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平均為51%。但是,這6個行業占GDP的比重只有大約20%。僅是建材、冶金兩個行業,今年前9個月的增速同比就分別回落13.7和9.6個百分點,加起來拉低了全社會用電增速就達1.2個百分點。
“而這兩個行業占GDP的比重只有5%左右,它們對用電增速的影響就遠遠高于對GDP的影響。”李樸民稱。
“當然,就目前來說,傳統產業體量還是較大的,新興的使用清潔能源的產業又占比較小,產能過剩的制造業減速減的非常快。而如果經濟結構調整再到了一定成熟的階段,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等的增長就能和高耗能產業的下跌相對沖。”范劍平說。
【指標下降不等于經濟下行】
由此可見,在當前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時期,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一些傳統中微觀指標能否再當做衡量經濟形勢的“絕對權威”,這些指標的下降能否看作經濟下行的直接“信號”,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看來,用電量、貨運量的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變化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更不能以它們之間的同向變化來判斷經濟形勢,以為用電量、貨運量下降就是經濟下行的標志。
事實上,經濟結構調整的客觀現實與一些經濟指標之間的“出入”,也反映出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勢需要有更豐富的微觀指標統計數據作支撐。
范劍平強調,由于現在對于新興業態還沒有完整的、成熟的、常規的統計指標,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超出預期,某種程度上也讓以前一些常規的指標包括用電量、貨運量等,不能夠再全面地反映出宏觀經濟的情況。這也是下一步的重點研究領域。
“移動互聯網時代讓我們有了更多獲得經濟數據的渠道,目前國家也在研究設計通過大數據支持和應用于宏觀經濟決策的指標分析,逐步地補充和完善指標體系。”范劍平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