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交通建設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7月29日,新華社消息稱,江蘇省南京市246、340和360等省道建設首次向社會資本開放。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自國務院向社會資本推出80個示范項目以來,多地穩增長投資尋求與民資聯手,投資領域向民資開放力度正不斷加大。公開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來,重慶、江西、山東、河北及河南等省份的總投資規模已超過萬億。
然而,對于有些國有項目伸出的橄欖枝,民資企業仍然存有疑慮。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室主任劉霞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大的問題在于,先前具有壟斷性質的項目使得民營資本望而卻步。這需要有特別明確的政策出臺,規定民資參與國有項目投資后所擁有的權益。
多地項目對民資開放
南京方面透露,246、340省道的江寧-溧水段,360省道高淳段建設的融資模式為30%財政資本金,70%面向社會資本,且這三條省道均在蘇皖省界設置一個收費站,將收費權限作為質押。
這僅是全國范圍內向民資開放的項目之一。自今年6月以來,已有上萬億元項目向民資開放。如陜西6月中旬發布39個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總投資約2704億元;廣東97個總投資2120億元的重大項目向民間投資招標等。
“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民間資本大有可為。”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黃民近期表示,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都可能會出臺相應引導性政策,“民資參與比例肯定會越來越大。”
民營資本進入此前政府資金和國有企業投資主導的領域,盡管能夠規避過去單一投資主體所帶來的弊端。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些國有項目卻遭遇民資冷落。
湖北省工商聯的調查顯示,民營企業投資基本集中在采礦、房地產開發、市政建設和商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領域,社會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較慢,鐵路建設更是鮮有進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投資長、收益慢是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例如,此前引入社會力量投資的無錫高巷路停車樓的100個停車位,目前就處于盈利遙遙無期的境況。
該停車樓相關人士表示,所有停車位共花費5000萬元建成,而如今平均每天收入2500元左右。投用以來,扣除人工、電力和設備維護費用,一年要倒貼20多萬元。“樂觀估計,30年后才能盈利。”
制度建設仍需完善
“民資進入國有項目,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收益回報,二是風險。”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風險適宜的情況下,在根本上阻礙民資進入各項投資產業中的原因是壟斷。
“更大的原因關于‘權’。”劉霞輝認為,在一些原先帶有壟斷性質的國有資本控股的領域,民資進入后,兩者之間可能在決定權與話語權之間產生分歧。
劉霞輝說,國有企業注重國有資產是否流失,所以不愿意失去控制權。民資存在是否僅僅是投資地位平等,而經營地位、話語權不平等的疑慮,其也關心是否具有決策權和執行權。然而長期以來國企中存在的壟斷性,不會因為民資進入而短時間內發生變化,這也使得很多民營企業持觀望態度。
民營企業對此深有體會。“國有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的項目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我們很想做一條‘鯰魚’。”重慶業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圣輝說,可是“門”是打開了,但進門做“主人”的動力還不夠。
對此,王雍君表示,必須有特別明確的政策,規定民資參與國有項目投資后所擁有的權益,打消民資可能成為附庸地位的疑慮。
在法規政策的制定上,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執行所長溫來成建議,可以建立全國性的公私合作政策指南,以及基礎設施公私合作的合同范本,通過這樣的法律約束,讓民營企業家明確其收益保障。
在劉霞輝看來,還可以研究規定國有企業在部分行業中逐步收縮退出,不再具有壟斷地位和主導地位,由市場競爭決定,民營企業自身也可以另起爐灶,提高整個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