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上,一場以“綠色金融助推綠色轉型”為主題的分論壇引起與會專家、官員和商界領袖的高度關注。與會人士認為,綠色金融是推動實現綠色轉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支撐和和新挑戰之一,但目前綠色金融面臨激勵機制缺乏、資本市場支持不足、金融機構意愿不大等三大障礙。
綠色金融需求量大但供給不足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俊認為,我國污染性項目面臨嚴重的投資過度,綠色項目則面臨嚴重的投資短缺。未來幾年內,全國對綠色投資需求估計應達每年兩萬億人民幣,引導資金進入綠色行業亟需建立鼓勵綠色投資的政策體系。
北京東方園林公司曾為70多個城市承建公園,也做河湖流域的污染處理業務。東方園林董事長何巧女在論壇上說,據專家預測,中國河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大概需要10萬億元資金,環保部公布土壤污染治理需要的資金是10萬億元。不說以后是不是可以不繼續污染,但已形成的污染需要治理是不爭的事實。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金融體系設計研究項目聯席主任謝孟哲介紹,國際上已經有一大批機構投資者組成了各種網絡,并以此為基礎達成了有關綠色投資的社會責任協議,推動在決策程序中引入環境因素、督促被投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馬俊說,國外金融市場已經出現相當數量的有較好流動性的綠色金融產品,其中以基金產品為主,包括碳排放類的衍生品。這些產品吸引了包括個人投資者在內廣泛的投資者群體,中國也有類似基金推出,但總體來說投資規模較小,其投資配置中往往摻雜與環保低碳無關的股票。
政府激勵機制缺乏 資本市場支持不夠 金融機構意愿不大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綠色投資,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誰愿意為綠色發展付費,誰愿意去做這種綠色投資。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勵引導機制,是導致綠色項目投資的根本原因。
馬俊認為,目前的市場信號并不鼓勵綠色投資,從理論上來說,是外部性沒有內生化。他說,中國需要激勵綠色投資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激勵機制應包括,通過補貼、減稅等形式提高綠色產品價格,降低綠色項目成本及強制性地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市場是助力綠色轉型的孵化器,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的社會責任披露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綠色經濟發展的趨勢。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安青松介紹,近年來,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家數在遞增,2012年以來,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超過670家,占到上市公司總數的30%。不過,這些報告的披露并非是強制性的,報告內容范圍、格式也缺乏統一標準。
與會人士紛紛提到,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特別銀行對開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不高,制約了綠色金融的推廣。
中國投資公司原總經理高西慶在論壇上表示,從政府和全球治理的角度來看,金融業確實比較保守,對環境保護行業投入比較少。原因在于風險,比如投資新能源具有很強的不可預測性。
發展綠色金融的兩個突破口
與會人士表示,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綠色轉型,除在政府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健全相關政策體系之外,還有兩個突破口可供選擇。
一是設立專業的綠色銀行。馬俊建議,政府應考慮作為發起人之一,成立專業綠色銀行,或在某個發展銀行下設立專業的綠色銀行子公司。成立綠色銀行的資本金可部分來自于政府,部分來自于社會資本,包括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其他養老金和具有長期投資意愿的機構。
綠色銀行將專注于特定行業的融資,主要領域包括大型環保、節能、新能源和清潔交通。在貸款業務方面,綠色銀行加入國際“赤道原則”。
“成立綠色銀行,由于發行者的信用級別較高或享受政府免稅等政策,可以以較低的利率來支持綠色項目。規模做大的話,可在環境成本測算、項目評估、風險控制、融資成本等方面集中最優秀的人才和資源,使其專業能力達到最大規模效益”。馬俊說。
二是為創新型環保企業開辟資本市場的綠色通道。中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姜培興認為,綠色企業包括新能源、環保清潔類企業均屬于創新企業,投資風險高,投資期限長,傳統的金融體系很難與之匹配。他建議,資本市場監管機構推動中國綠色產業大有可為,如可以及時限制非環保類企業IPO發行,但讓綠色IPO公司有“綠色通道”,為綠色產業開一扇窗戶。
此外,論壇上也有業內人士對綠色金融前景表示擔憂。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認為,若想發展綠色金融則必須讓現有金融機構加快轉型或者是說回歸原有職能。她說,當前不少銀行仍主要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導致從原本配置資金的角色,變成了融資和資金占有主體,如果這一狀況不轉變,綠色金融的前景依然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