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張籌備與測試,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7月1日起正式啟動,3地企業無論在京津冀任何空運、海運港口進出境,均可自由選擇申報、納稅、放行地點,告別了以往在屬地和港口之間奔波帶來的不便,真正實現足不出戶即可順暢通關。
6月30日,《經濟日報》記者在北京朝陽口岸看到,不少企業及貨代公司員工正聚集在通關一體化窗口咨詢相關事宜。諾托弗朗克門窗技術(中國)有限公司采購部貨運專員趙雪告訴記者,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實施后,進口零部件的通關時間有望減至一半左右,既節約了時間,還可省下一筆可觀的貨場租金費用。
據了解,京津冀3地海關目前共有43個通關業務現場,通關一體化改革實施后,這些作業現場通過信息網絡互聯互通,形成一個虛擬的“區域通關中心”進行實際運作,正所謂“三地通關如同一關”。
在北京海關關長高融昆看來,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通過集成監管優勢,打破了關區之間的界限,改進了海關通關流程,形成了監管更嚴密、通關更便捷、流程更科學、運轉更高效的一體化運作模式。
不過,更讓高融昆看重的是,通關一體化改革為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條件,進而為3地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提供了良好的海關監管服務條件。
據悉,京津冀3地擁有的保稅區、綜合保稅區、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在一體化通關模式下實施了配套改革。在推進3地產業對接協作中,上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所具有的轉口、倉儲、保稅、服務等功能優勢,將會根據產業布局的需要和企業物流的需要得到集成發揮。
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京1.4萬家長期擁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中,約有六成需從天津或河北口岸完成通關。2013年,京津冀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達6125億美元,約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7%,3地實際利用外資共計320.2億美元,平均增幅高于全國增幅4.32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后,3地企業的通關成本將會大幅降低,而通關效率卻有顯著提高。”海關總署監管司司長徐道文算了一筆賬:在一體化通關模式下,天津企業通過首都機場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時間至少節約8小時,途中運費可降低約30%。
根據《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京津冀3地海關在建設一個區域通關中心的基礎上,還將搭建統一申報、統一風險防控、統一專業審單、統一現場作業4大平臺。在此改革框架下,京津冀地區企業被視為一個關區的企業,可根據其自身需要自主選擇申報地海關,除了需要查驗的貨物要在實際進出境地海關辦理驗放手續外,可實現跨關區放行。此外,京津冀腹地區域的企業在京津冀口岸通關,同樣適用一體化通關模式。
“按照可復制、可推廣的原則,繼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后,海關總署將視試點工作情況陸續推進‘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聯系緊密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海關總署副署長魯培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