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將至,隨著國家統計局6月13日發布5月份的主要經濟數據,中國經濟2014年“上半場”成績基本已成定局。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面對疊加效應帶來的下行壓力,中國經濟增速超預期下滑。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現在的中高速,同時經歷轉型的陣痛。在此背景下,上半年,我們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硬著陸”?
4月初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九議”穩增長,有理由相信,隨著政策的發力,我們能夠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2.8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
盡管自二季度以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但是多家機構的研究報告均認為,鑒于“微刺激”見效仍需一定時間,而且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性因素,比如人口結構改變、產能過剩等壓力不會消除,因此上半年中國GDP增速估計不會超過7.5%。
“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是轉型升級階段必然經歷的難題,不是短期的,是簡單通過宏觀調控政策就能消解的,必須有著清醒的認識。”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室主任牛犁認為,在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尚未消化之時,又出現了房地產市場調整的新情況,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始終較大。
上半年多項經濟指標回落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7.4%的增速,是自2012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同比增速,去年四季度,我國GDP增速為7.7%。
導致一季度GDP增速放緩的主要因素是工業和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降溫。今年前5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4.7%,增速比1~4月回落1.7個百分點,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主力的固定資產投資,受此拖累表現乏力。
從具體數據來看,5月份消費增速反彈至12.5%,創下今年以來新高,而1~5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至17.2%,此前已公布的5月出口數據則“由負轉正”明顯好轉。“三駕馬車”在最近一個月“兩升一降”,這是當前經濟基本面的真實寫照,即有所企穩但難言見底。
最顯像化的便是房地產市場轉冷。西部證券報告稱,房地產市場調整將使得與房地產產業鏈相關的家用電器、工程機械、建筑建材等相關行業都面臨調整壓力,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影響。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顯示,5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1375億元,環比降30%,同比降38%。土地成交量和出讓金均銳減。
據了解,在已公布5月銷售數據的近40家房企中,雖然銷售數據整體相比4月有微升,但仍有近半數企業錄得銷量下滑。即使是保持同比增長的企業,增幅也普遍相比前4個月有所下滑。
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房地產投資占到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5%,同時占2013年GDP的12.7%,GDP增長率的15.1%。如果加上對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房地產行業可能貢獻了大約五分之一的GDP。
除房地產外,工業領域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前5個月中國制造業投資僅為11.9%,為10年來最慢速度。一般而言,制造業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自籌資金,微觀層面經營情況惡化進一步導致新增投資能力受限,增長后勁嚴重不足。
轉型陣痛必由之路
GDP增長進入“新常態”成為今年以來宏觀經濟領域探討的熱詞,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侯云春認為,界定經濟進入“新常態”最主要的一點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要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5月中國PPI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1.4%,盡管降幅連續收窄,但仍為連續第27個月出現負增長,這直接顯示出產能過剩背景下,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轉型陣痛。
國際鋼鐵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在76%以下,過剩產能已達1.8億~2.4億噸。鋼鐵行業PMI指數在5月份再次跌到50以下,新訂單回落,產品庫存不斷上升。
此外,水泥與平板玻璃等行業也面臨同樣的產能過剩問題。而化解產能過剩是一個長期過程,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僅只停留在行業層面。
本月初,參加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的省份中,包括山西、黑龍江和河北,而一季度這三個省份的GDP增速遠遠低于7%,在全國排名末三位,分別是5.5%、4.2%和4.1%。
這些曾在過去依傍于資源稟賦實現驕人成績的地區,如今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陷入資源詛咒的怪圈,成為淘汰落后產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重災區”。
國務院參事姚景源就指出,應該看到經濟增長速度適當回落對于緩解中國當下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他說,經濟增速回落使得眾多地方政府官員、企業家、老百姓對“換擋”不適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穩步推進“換擋”進程。
經濟不會“硬著陸”
面對中國經濟增速的超預期下滑,自4月初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九議”穩增長,內容涉及中西部鐵路投資、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以及減稅等多方面。
5月PMI以及投資等經濟數據出現企穩跡象。
高層不僅“見招拆招”,而且也力謀長遠。近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對今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有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今年要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目前已經分兩批取消和下放了122項。
“今年這項改革的重點,一方面是進一步精簡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另一方面是進一步改善民間投資環境。”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說。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一系列改革,中國經濟才能最終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提高潛在的GDP增長速度。
按照中信證券的預測,改革可以提升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1~2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不僅是業內共識,而且在改革推進中,充足的緩沖地帶也令人放心。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為某些行業帶來短期經濟與信用風險,但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多數受評實體應可抵御上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