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強調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走轉型發展的新路。作為地方領導,如何跟上轉型發展的節拍,找到符合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路徑?
2700萬噸鋼鐵、4200萬噸水泥……一連串被列入“淘汰計劃”之中的產業和數字,彰顯著中央“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
然而,對于地方政府和被其視作經濟發展支柱的鋼鐵、水泥企業來說,這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震撼,更多的是真正的“切膚之痛”。盡管不少地方屢次向落后產能“開刀”,但“反彈”、“擱淺”之聲卻仍然不絕于耳,是什么導致了落后產能“屢調仍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資源優勢,外加歷史形成的原因,讓地方政府養成了“過剩”產業“依賴癥”。各地在向落后產能“開刀”的同時,總會算算背后的“經濟賬”:或許是短期內經濟增速不如人意,或許是財政收入放緩,或許是失業率上升帶來壓力,又或許是地方官員對任期內政績考核充滿擔憂……無論哪項因素,都有可能給反彈的天平增添“砝碼”。
糾結和反彈看似“情有可原”,但中央轉型發展的目標是明確的、方向是堅定的。如何在淘汰落后產能和發展經濟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做“減法”的同時做好“加法”,是橫亙在地方官員面前的難題。
誠然,淘汰落后產能會對地方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但其中也蘊含著“大商機”。騰挪出“舊鳥”的同時需要引進“新鳥”,地方政府的目光或許應聚焦到曾經的“短板產業”。
“短板”意味著可供發展的廣闊空間,屢次被中央提及的信息、消費、養老服務、新能源、節能環保、健康醫療等新興產業正處于萌芽期。發展上述“短板產業”,一方面,恰能迎合國內日趨升級的消費需求,將往日的“看菜下碟”變為“看碟下菜”,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順應當前提高資源效率、調整經濟結構的迫切需要。
補齊“短板”固然比“保持慣性”更為艱難,“投資回報期”也更顯漫長。但從長期來看,確為“置換”過剩產能,釋放產業升級新紅利的有效之舉。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退,要更加主動有序;進,要更加積極有為。當然,地方政府在“騰籠”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入“新鳥”,更要引入“好鳥”,如此才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改革先頭兵給這個“破舊立新”的難題提供了參考——“騰籠換鳥”。我們認為,在一片“過剩聲”中尋找符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短板產業,實現“騰籠換鳥”,無疑是一條必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