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下午的國新辦經濟吹風會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化解產能過剩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問題,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緊迫,需要綜合運用經濟、制度、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進行長遠性和制度性的治理。
關于此輪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黃群慧指出,本次產能過剩發生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并且處于全球新工業革命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背景之下,中國面臨著新的國際競爭壓力。同時,中國工業化也進入后期階段,潛在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因此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超過70%的企業認為化解過剩產能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超過20%的企業認為需要超過5年的時間,而加上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并未能消除,某些地方政府還存在過度介入的現象,化解產能過剩任重而道遠,是一項長期性和制度性的任務。
但是,目前中國在產能過剩化解進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中央已經予以高度重視,2013年10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2014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這表明,國務院將產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作為重中之重。針對鋼鐵,水泥等5大行業的盲目擴張進行及時遏制,要求通過等量或減量置換等手段,將淘汰落后產能與優化產業升級相結合,確立了“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治理方法,著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關于如何化解產能過剩,黃群慧指出,這是一個長期性和制度性的過程,一方面要從政府職能轉變的角度,加快建立長效機制,改變GDP導向觀,完善行業管理和規劃,建立產業利用率等指標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減少政府對過剩產能不必要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從市場的角度,加強市場秩序整頓,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強化市場準入標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標準等多種手段大力推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補充道,解決產能過剩,實質上就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實現產業素質提高的過程,是一項復雜性較高的長期任務,但從微觀角度看,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優勝劣汰和接受競爭考驗的過程,讓企業接受市場的再選擇,從過去的“有沒有”到現在的“好不好”,建立責任化和競爭化的體制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