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4月國務院推80項目引民資進入后,近期四川、江西、江蘇等地也紛紛出臺引導民資政策,鼓勵民資進入鐵路、污水處理、軌道交通等領域。業內認為,新一屆政府承諾不會出臺短期的經濟強刺激政策,意味著以往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還,依靠民間投資既能解決資金問題,還能避免產能過剩、地方債等風險。
各地密集出臺民資鼓勵政策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四川、江西、江蘇等地近期紛紛出臺鼓勵引導民資政策,4月底,四川公布了《關于印發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2014年實施計劃的通知》,提出擴大基本公共服務面向社會資本開放領域。此前江西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方式參與城市道路、橋梁、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公共停車場等設施建設。
5月初,江蘇又出臺了《進一步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意見》,提出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干線鐵路及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領域建設和運營。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各地密集推出鼓勵民資政策是為了彌補財政支出的乏力。此前基建投資主要是地方政府,但由于投資回報期較長導致政府債高企。隨著經濟放緩,刺激經濟,鼓勵民資是絕佳選擇,既能解決資金問題,還能避免產能過剩、地方債等風險。
民間投資成穩增長利器
隨著新一屆政府明確不會因經濟短期波動而出臺經濟強刺激政策,民間投資在穩增長方面被寄予厚望。4月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領域推出80個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分析師王遠鴻認為,目前中國在鐵路、軌道交通、污水處理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本屆政府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后市場可以完成的將逐漸交給市場,投資主體逐漸由政府向民資轉變,政府更多承擔監管者的角色。
扈志亮坦言,目前多數地方政府負債率高企,依靠政府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確不太現實。在此情況下,民資可以為基礎建設投資“輸血”,對維持投資增速有重要作用。然而民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風險較大,除了投資回報期較長之外,所能進入的領域受到較大限制。
鼓勵政策仍需配套跟進
事實上,為了鼓勵民間投資進入壟斷領域,過去的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鼓勵民間投資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從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老36條”),到時隔五年之后國務院再次發布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此后發改委、證監會、國資委、銀監會、衛生部等各部門共出臺了42個相關細則,但一直收效甚微。
“此前促進民資政策不佳的原因主要是政策落實不到位。一方面,體制性、政策性障礙仍未解除,民資進入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部分實施細則不具體、操作性不強,這使得民資徘徊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門外。”扈志亮說。
王遠鴻指出,要想民資進入一些壟斷、基建領域取得明顯進展,除了政府鼓勵外,還要打破市場門檻、壟斷,讓民資參與具有可操作性,同時按照市場的方式經營,保障民資收益。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法制環境,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民資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