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場關注的一季度GDP近日公布,7.4%的同比增速創下最近六個季度增速新低。除了改革所帶來的短期沖擊,周邊市場增速疲軟,產能過剩被認為是導致經濟增速回落、工業價格數據疲軟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不少傳統行業進入“剩產”時代,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壓力。化解產能過剩,需全方位破題。
產能過剩打壓經濟增速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干春暉指出,推動一季度宏觀經濟增速下行的原因,既有外部市場低迷、新興市場動蕩,也有國內改革兌現所帶來的短期沖擊。而另一個重要原因——產能過剩,也呈現全面性和結構性的特點。
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危機延續影響,出口導向型行業出口訂單下滑以及由此引發的產業連鎖反應導致部分企業開工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縮短了從需求不足到產能過剩的周期,使產能過剩普遍存在。與此同時,諸多行業均存在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過剩”現象。
數據顯示,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的產能利用2012年底分別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同時,由于粗放式發展模式以及內需培育乏力,光伏、風電設備等新興行業產能過剩也較為突出,二者的產能利用率均不到70%。
作為前導數據的PPI數月來連續下探,也顯示供求矛盾加劇。傳統行業產能進入集中釋放期,再加上政策回歸常態后,供求缺口有所擴大,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仍在下降。
“更為棘手的是,此輪產能過剩主要集中于中上游資本密集型行業,產能閑置成本大于產成品庫存積壓成本,過剩產能將源源不斷轉化為過剩產品。這樣的產能結構決定了,無論從供給端整合、清理,還是從內外需求端消化,時間都將更為漫長。”干春暉補充道。
“剩產”時代危中有機
盡管“剩產”給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帶來巨大挑戰,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倒逼改革和轉型的機遇。
首先,產品及產業升級,將給相關行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我國的產能過剩,實際上是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研究員秦琦舉例說,我國造船業過剩的產能主要以附加值較低的散貨船船型為主。在秦琦看來,船舶工業仍有較大的市場機遇,不僅包括產品范圍的擴展和升級,而且包括產品設計制造效率提升。
其次,國內不斷成長的市場需求,也可以承接不少產能。
上海鋁業協會副秘書長、專家委員會主任林學豐說,我國鋁加工材雖已達到年產3000萬噸以上,從現有的產品結構來看,有些出現過剩。但我國對鋁材的使用,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我國人均鋁加工材消費量遠遠低于歐美及日本人均水平;在汽車、航空、包裝等領域的鋁材應用,也由于材料等工藝技術薄弱,并沒有很好普及。“隨著鋁加工材工藝技術的提升,以及各行業對鋁加工材應用的普及,電解鋁行業的過剩將不足為懼。”
化解產能過剩需全方位破題
業內人士指出,化解本輪產能過剩,需要全方位破題。
從企業的角度,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研究室主任孫德意說,比較現實的路有兩條:一是加快“走出去”,通過開發全球市場來消化一批;二是發展服務業,為已經投運的發電設備提供技術服務和運營支撐,實現現有產能的轉型升級。“在上海電氣開發全球市場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從單一的設備制造商,到制造商加工程承包商的轉變:不僅輸出設備,還為海外的業主造電廠、提供全方位服務。”
從行業的角度,林學豐建議,一方面加快關鍵基礎材料研發,另一方面探索鋁加工材料更為廣泛的利用空間。“我國現在的產能過剩,是結構不合理以及應用范疇未拓展形成的,只要鋁加工從業者在調整結構,加大研發力度等方面下功夫,產量需求上升是必然趨勢。”
寶鋼集團經濟管理研究院研究員何太平認為,在目前淘汰產能過程中,要避免用企業設備的先進程度來衡量淘汰落后產能的標志,應重視企業、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以及管理因素。“企業、行業通過品種差異、生產效率來參加市場競爭,就可以擺脫以往只追求規模的弊端;同時,應用環保標準倒逼企業、行業把環保內部化,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干春暉同時建議,應增加“需求類政策”,優化“供給類政策”,增強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著力點。“一方面要改變過去以規模、主觀認定的設備精良為標準的產業政策,代之以提高產品質量、環保水平、勞動安全為導向的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生產行為。同時,積極出臺補貼需求方的政策,合理配置有限的補貼資源,以此撬動內需市場,實現供需的有效對接,消化中上游產業的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