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6日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4%的公布,2014年首季國民經濟“大賬”基本全部出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形容首季經濟成績單“開局平穩,經濟增速、就業、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沒有越出上下限,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服務業增長勢頭不減,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為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數據顯示,中國今年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4%,創下20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市場普遍預測的一季度經濟增速下行得到證實。對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必須保持定力、奮發有為,敢于擔當、真抓實干,把《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16日表示,“經過30多年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事實上已經進入轉型的新階段。經濟增速下行是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客觀反映。”7.4%的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從中長期來看仍然不低。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也提到,7.4%的國民經濟增速基本反映目前我國經濟主體的“自主增速”。決策層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已經走到均衡發展階段,要考量速度、競爭力、發展質量和民生等多元指標。
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經濟增速下行是符合階段性客觀要求的,而主動調速“低檔”也是政府調控的關鍵一招。盛來運指出,在新階段主動把增長速度降下來更是有利于調結構、轉方式,特別是有利于市場機制發揮倒逼作用來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今年宏觀政策實現了重要轉型,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首季成績單更體現出宏觀決策的新思路。
事實上,全面而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正在影響著中國經濟的走向和表現。中國經濟已然進入到轉型發展的新階段,當下應該轉變觀念來對待中國經濟的變化,而非以往簡單的“唯GDP”論。
以格局定高下,不以一時快慢論英雄。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速度,更要論好壞論方向。在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階段,我們正在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我們不僅發展有空間,而且有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和政策儲備。從政府一系列改革動作來看,中國經濟必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