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重慶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全團建議。建議提出,充分發揮重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將重慶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兩帶建設的樞紐。
重慶具備四大優勢
不久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支撐帶的宏偉戰略。
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重慶一頭連長江經濟帶,一頭連絲綢之路經濟帶,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好重慶在兩大經濟帶建設中的樞紐和支點作用,對實現國家戰略意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團建議提出,重慶目前具備四大現實優勢:
首先,重慶處于中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連接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具有聯動東西、帶動南北的區位優勢。
重慶向西北,通過“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有效平臺,豐富了沿線國家及地區合作的內涵;向東通過長江黃金水道貫通長江經濟帶;向西南通過云南和滇緬公路直達中印孟緬經濟走廊,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加上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以及西永綜合保稅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對外開放平臺,重慶在兩帶戰略中具有左右傳遞、聯動東西的樞紐功能。此外,重慶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是打通通往東盟進入印度洋南向國際大通道的起點。
其次,“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成功實踐,對兩帶戰略建設起到了先行先試作用。“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已成功運行3年,實現常態化運行,實現了長江流域與中亞和歐洲之間的物流快速暢達,甚至“珠三角”及香港到歐洲的部分貨物也通過“渝新歐”運輸。
第三,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擁有長江一級航道、5000噸級深水碼頭,水運集裝箱年通過能力300萬標箱的長江上游最大的航運中心。去年周邊地區經由重慶港口轉口的集裝箱占比達50%。
此外,重慶大力發展鐵水、公水聯運,國際客貨運航線達到40條,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萬人次。
第四,重慶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工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深入實施“6+1”支柱產業規劃,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制造均成為千億級產業,多業支撐格局基本形成。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量已突破1.3億臺(件),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70%。與產業配套的電子商務、離岸金融等新興服務業也快速發展。
重慶將在區域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鑒于重慶具有的四大優勢,全團建議提出,建議國務院充分發揮重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將重慶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兩帶建設的樞紐。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央采納重慶全團建議,不僅對重慶來說是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重慶將在區域合作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戰略意圖的實現貢獻力量。
以“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為例,目前沿線6個國家鐵路部門已統一確定了定起點、定終點、定路徑、定時間、定價格的“五定班列”運行時刻表,實現了跨國鐵路物流的無縫對接,解決了沿途各國通關問題。“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完全吻合,將重慶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既能串連中國西部內陸各省區,又能貫穿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6個國家,實現我國內陸地區與歐洲市場之間的直通。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主戰場,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新時期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兩者實現合作共建,以開放促發展,既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需要,更是將長江經濟帶打造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支撐帶的需要。
將重慶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能夠實現兩大經濟帶的融合貫通,長江經濟帶向東、向西雙向開放可以倒逼上中下游地區改革創新、轉型升級。
將重慶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向西南打通與云南的聯系,使長江經濟帶與中印孟緬經濟走廊連接起來,實現西部地區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不僅可為這一通道提供源源不斷的貨物需求,還可以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持,以保障國家能源和經濟安全。
重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優勢明顯
1、區位優勢
聯動東西、帶動南北
“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成功實踐對兩帶戰略建設起到了先行先試作用
2、“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比海運時間短、比空運成本低的優勢十分明顯,已成功運行三年,實現常態化運行
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航運中心
3、重慶在西部地區唯一擁有長江一級航道、5000噸級深水碼頭;鐵路形成了“一樞紐五干線二支線”網絡格局,營運里程17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二環八射”骨架,通車里程2300公里;國際客貨運航線達到40條
4、重慶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
直轄以來,經濟持續較快發展,GDP年均增速12.1%,居全國前列;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制造均成為千億級產業,多業支撐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