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可能賦予環保部在資源方面新的權力,環保部或將取得對未來相關項目的否決權,并在處罰污染單位方面取得更大權限。
與領導層有關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中國政府正考慮下月對各部委進行全面重組,可能撤銷國土資源部,將其部分職能并入環保部。長期以來,外界認為環保部過于弱勢,難對污染者實施應有處罰。
下月中國人大會議料將通過中國《環境保護法修正案》,預計修正案將授權環保部對未及時糾正問題的污染企業進行無限懲處,并允許監管部門對屢教不改者處以停產或關閉的措施。
修正案將取消罰款最高限額規定,這樣對屢教不改者可實施上不封頂的處罰。
中國將建立全國范圍監測體系,強制企業準確披露其造成的污染情況,對濫用或停用污染控制技術或謊報排放水平者將追究刑責。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工作人員黃瑋指出,建立監測體系有助于執法,也能鼓勵公眾對企業進行監督。
但環保部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加大預算,并變得更強勢。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政府政策研究人員稱:“很多時候,大型國企假裝遵從,但實際上越過環保部負責人,請求發改委從輕處理。”
環保人士指出,中國大型污染企業經常超過政府規定的排放上限,這引發了社會問題。
中國政府決心改變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步向依托消費和服務的、較緩慢但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轉變。舊的經濟增長模式促成了中國30年來每年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
中國政府宣稱加大環保力度,但隨著一系列有毒化學品泄漏事件、重度霧霾以及食品安全丑聞的曝光,外界質疑政府是否能針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有效落實環保措施。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中國環保法專家王立德(AlexWang)表示:“若不加大懲處力度,中國就無法阻止污染企業違法。對每年創造數十億元利潤的企業而言,這點罰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王立德指出:“除非監管部門有充分權力對大型國企追責,否則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監管。”
為遏制官僚主義,實現更有效的監管,中國已剝離一些部委的部分職能,其中包括發改委。
消息人士對路透表示,已有相關提議要求精簡發改委,使其成為不具審批權力的“宏觀經濟規劃和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