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26日在北京舉行。與往年不一樣的是,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首次國資系統年度會議會,會議根據三中全會的要求對國資國企改革進行了細致安排。根據會議的部署,2014年國資國企改革將在界定國企功能、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改革、完善監管體制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五個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混合所有制改制:高潮將出現
在各界廣泛關注的發展混合所有制問題上,國資委主任張毅明確表示,鼓勵民間投資主體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積極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上市、重組整合、國際并購,在有條件的企業和領域加快向非公資本推出一批符合產業導向、有利于轉型升級的合資合作項目。
“從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方式來看,現在已經非常清晰了,就是以資本為紐帶、按照市場化原則實現國有資本有序流動、與非公資本共同發展。”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在以后一段時間內,將會出現混合所有制改制的高潮,出現民營經濟組團式與國有企業相融合的現象;國有企業將退出一部分競爭領域,轉型升級到產業鏈更高的層次去。
他特別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做到產權明晰、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這就需要國有企業進一步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張毅也特別強調,要切實依法規范操作,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界定國企功能:國企改革的基礎
張毅在會上提出,要根據國有企業所處不同行業或領域、不同業務屬性、不同目標責任、不同市場地位進行科學分類,準確界定國有企業功能定位;探索分類推進改革、分類調整結構、分類實施考核、分類加強監管等措施,有針對性地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李錦說,界定功能是國企改革的基礎問題,牽涉到國企改革的性質、標準、目標、途徑和社會資源分配、效益分配。“你是哪一類國企就應該用哪一類辦法,哪些壟斷是該有的、哪些是不該有的,混在一起容易造成混亂和社會誤解。好了挨罵,不好了也挨罵,大家一起被罵,就是分類這個基礎問題沒有解決。”
李錦表示,分類界定清楚以后,改革的路線便清楚了,下一步應該根據分類情況進行資源配置,就是要圍繞調整和改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進行配置資源。
企業內部改革:引入市場化機制
崗位能上不能下、薪酬能增不能減、激勵約束不到位……長久以來,國有企業內部的諸多痼疾,飽受社會詬病。
合理增加企業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比例,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探索采取業績股票、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崗位分紅權等激勵方式,健全與激勵機制相配套的財務審計、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約束機制;逐步建立市場化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
會上,張毅對明年的國企內部改革提出明確要求,而這些改革舉措無一例外都是要求以市場化機制解決企業內部的痼疾。
“只有運用市場化的辦法去解決這些內部問題,才能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說。
監管體制改革:用好兩把“刀”
“應該由企業管理的工作事項全部交給企業,徹底解決管得過多過細的問題”“積極探索改組或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能,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行監管”……
深化國企改革對國資監管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張毅對如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出了明確辦法。
李錦認為,完善監管體制,關鍵要用好兩把“刀”:一把“刀”用來切斷政府和企業的關系,讓政府部門和國資監管部門回歸本位,不要再越俎代庖去干預企業法人財產權和自主經營權;另一把“刀”用來切斷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系,讓所有權和經營權真正分離。
“目前國企高管腐敗大多是窩案,這與制度設計有重要關系。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關系緊密甚至一人身兼數職,紀檢書記也是企業內部產生的,非常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李錦說,要通過監管制度改革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也就是把黨政干部和職業經理人分開、把政治家和企業家分開,并授予董事會更多權力;董事長只能干出資人代表的事,企業經營的事應該由總經理說了算。
歷史遺留問題:抓緊卸“包袱”
據統計,目前僅中央企業就有醫院、學校和管理的社區等辦社會職能機構8000多個,對這些機構的費用補貼每年多達幾百億元;離退休人員523.6萬人、困難職工100多萬人,企業為此需要承擔大量管理工作和其他負擔……
張毅說,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等問題長期以來嚴重影響企業改革發展,必須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抓緊解決。
“隨著企業市場化步伐加快,解決歷史負擔的任務更為迫切;實際上企業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已承擔了相當的市場成本。應該把這些問題納入財政預算統籌考慮,政府與企業協同解決,以利企業卸掉‘包袱’輕松走向市場、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明年是廠辦大集體改革的關鍵一年,各地及重點企業要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力爭在政策期限內完成改革任務。”張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