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團(Citigroup)經濟學家丁爽:
中國可能通過改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和資源配置來加速財政改革。丁爽表示,中央可能免除地方政府的部分財政負擔,同時讓地方政府分享增值稅等稅收收入。在放權讓地方政府發債的問題上,中央將非常謹慎小心。要重點關注會上有關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說法。政府試圖減少對經濟的干預,讓無形的手調控市場。這也是政府將鼓勵更多民營資本發揮作用的信號??偟膩碚f,會議提出的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改革計劃,涉及多方面問題;而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做法表明他們尚未決定出具體措施。
凱投宏觀(CapitalEconomics)經濟學家MarkWilliams:
公報中的改革措施不夠深遠,表述也不夠清晰。他說,改革措施并未達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領導人期望的高水平。有一些措施方向是正確的,但在我看來缺乏大局觀。這是中共向外界描繪一幅清晰愿景的機會,他們必須告訴外界中國將向何處去。如果他們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這會對官員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但我不認為中共已經給出了明確的方向。我原本希望各項改革能夠相互交織,改革的視野能夠更廣。中國經濟失衡的問題非常嚴重,光靠零敲碎打的改革是不夠的。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JohnL.Thornton)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Dollar)表示,因利益集團博弈,公報出現了一些前后矛盾之處:
“這些內容顯示出中共新領導層打算加快改革的意圖,這是個好現象。不過,這些內容還顯示出利益集團之間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達成了妥協。因此,傳遞出來的信息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新的說法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說法是起“基礎性”作用。新的措辭明顯意在傳達價格和市場的作用將增強的信號。不過與此同時,中共還強調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這會降低市場效率。同樣的矛盾之處還出現在“確保司法獨立”的問題上,而這次會議顯然沒有討論真正的政治改革問題。在一個沒有制衡機制的體系中,很難想像獨立司法如何能夠得到保障。”
前中國央行顧問、清華大學蘇世明學者計劃主任李稻葵
值得注意之處是這份公報號召進行包括政治和司法改革:“這份公報首次號召進行包括政治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改革的定義廣泛。實際上,中國的許多問題只能通過政治改革解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報提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這其中的含義包括中國可能會建立一個類似于聯邦巡回法院(FederalCircuitCourt)的司法部門,享有比地方政府更大的司法自主權。法治的地位正在上升。”
花旗(Citi)中國研究部負責人沈明高:
沈明高稱,從目前已有的信息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只會逐步推行一個可操作的計劃;中國政府已經決定到2020年同時實現改革和經濟增長目標,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一倍,這可能排除了短期內經濟大幅下滑的可能。
康奈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教授、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EswarPrasad指出,公報缺乏特定金融改革細節,讓外界希望落空。
他表示,公報沒有像外界普遍預期的那樣拿出一套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方案。人們本希望在公報中看到金融改革的強烈意愿,看到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改革等問題的實施細節,或至少看到領導層將優先快速推進這些領域改革的跡象。也許除了目前公布的這份相當含糊的公報外還會有更多信息公布。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EndowmentforInternationalPeace)高級研究員VirkramNehru指出,改革方案暗示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正在發生轉變。Virkram參與了世界銀行發展研究中心(WorldBank-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中國2030年》改革計劃報告的撰寫。
他表示,公報的核心是承認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角色必須轉變,也就是要求政府轉型,轉變政府與市場、私營部門乃至整個社會的關系。公報還強調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
改革有兩種風險,一是光說不練,二是全盤推進改得太快。改革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政府職能,所以必然帶來秩序真空期,會帶來對經濟、民生等各個領域的沖擊,并且可能帶來社會的混亂。我相信,當前我們還沒有到壓力那么大的程度,需要全盤推進改革的程度。所以我更擔心會是第一種。
歷次改革都是一個重要領域的改革,這才立得住。一個重點領域的突出改革,可以把所有資源放在一個領域,同時以點帶面,不僅對經濟,對民生,對社會都有利處。比如土地、財稅、教育、醫療,這幾個領域里面做好一件事,就算是很成功的改革了。
就目前掌握的信息,從提到“中國財稅改革要完善立法,改革預算管理體制”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力”來看,可能會在財稅領域和土地領域有所改革。
從這個綱領性文件來看,方向上沒有分歧,so far,so good.問題的關鍵還是要看落實。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
公報還是挺讓人振奮的,明確提出了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五個具體目標,也就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可執行性;經濟領域改革也很實在,提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了這個恰如其分的提法,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現在的目標是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就是頂層設計和此前摸著石頭過河很大的一個區別。
另外,公報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護農民財產權,這句話很有分量,意味著宅基地互有互通,可能從死資產變成活資產,讓利于農民。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時紅秀:
非常令人振奮,中央的確在深化改革方面下了很大決心,有了全面部署,高度非常高,可以期待下一步體制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都將很樂觀。
這一次從題目就可看出不僅僅是經濟體制改革,而是“全面”的“深化”的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文明等多個領域。
公報里面有很多新提法,譬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僅僅是“基礎性”作用,意味著未來要向市場更多地放權;“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這個提法也挺新,期待著真正做到“同地同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或許有進一步部署。
首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劍輝:
整個公報的印象是內容足夠寬泛,涉及所有未來發展的方面,措施還不夠清晰,在原則上做出決策,但具體的細則還需要后續的內容。
對資本市場而言,方向上沒有讓大家失望,從措施上卻沒有更具體的安排,還是需要等待各項具體措施的推出。
前期有各種預期,政府也都前后流露出一些跡象,這次系統闡述。涉及五大關系是比較系統的,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城鄉之間的關系,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是城鎮化推進的必然步驟,還有法制建設和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這比和諧社會更進一步,有一個建立機制的方向,這是比較好的趨勢。這幾個方向的確立使前期多數預期得以確立。
還有一個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描述,感覺是略低于預期,原來以為在公有制經濟方面,可能對國企的改革力度會更大一些,說法會更積極,但目前看來更謹慎。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是方向,具體的措施更為關鍵。第一批推出的政策可能會確定今后改革的次序,到明年兩會之前,可能是重要政策制定的高峰期,可能會出一些征求意見稿,更有針對性,更知道中央改革的次序的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明年的工作安排,連帶推出一些局部性的改革措施,還是值得期待。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
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申所有制和基本經濟制度。國企的定位未變,國企改革料只在機制層面而非體制層面改革。
土地制度有重大變化,土地流轉加快推進,同地同權。
財稅體制將會作出重大調整,上收財權事權是改革方向,預算民主或有突破。
成立改革總體設計的領導機構。
司法系統有可能變為垂直管理。建議和討論已久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國家安全的戰略思路逐步顯現。
反腐會延續,十分必要。客觀上將繼續打擊公款消費。
軍隊建設將有重大變化,軍事體制或做調整,軍工產業值得關注。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
更多是一個原則性的東西,字里行間確實有蠻多新東西,會議決議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態、民生、法律等,是全面改革,而且會議強調是若干重大問題,全面卻不是事無巨細,實際上是對當前面臨的重要核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可以看出,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是龍頭,說明發展才是核心問題。其核心思想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法是跟過去不同,原來市場是基礎性作用,是鋪墊,現在是決定性作用,是市場說了算,政府只能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守夜人,是更符合市場關系。
而目前面臨的很多問題,包括腐敗、效率低下等就是政府干預太多造成的。公報還涉及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城鄉一體化,這實際上為城鎮化鋪平了道路。
本來覺得金融改革是很重要的內容,但并沒有連篇累牘的提,說明金融還沒有出現很主要矛盾,財政可能是改革的難點。換一個角度而言,金融領域的改革目前推進得還不錯,今后可能還是延續之前的方向繼續前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表述比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基礎性”作用,有加強和確定的味道。當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時,政府還是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性不一定是決定力量或重要力量。
未來是否會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還是要看細則,看操作層面的東西,才知道未來會做到什么程度。
目前來看,所有制的產權和運營層面可能會有所切割,所有制方面不可能走得太快,但是運營層面,即使用權方面會更強調市場機制的引導。
可以看出的一點是,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會成為對立面,也就是說不一定非得要改變所有制,才能全面市場化。
壟斷國企、大型央企的市場化改革不會走得太快,市場化的路徑考量上“網運分離”恐怕是主要方向。比如采掘、礦產、土地所有權方面可能還是要保持公有制,但是油氣管道、電網運營、加油站等資源使用領域,可能會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營效率,也是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地方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可能會走得快一些,因為地方債務的問題、中央希望約束地方權力的考慮,會成為地方國企改革的推進力量。
中國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
明確改革總方向和2020年基本目標,突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和黨建六大建設為一體的具體改革總要求,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有新界定,對城鄉關系有新要求,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對司法體制有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