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今天(12日)閉幕。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35年來,“改革”始終是歷次三中全會的“主題詞”。同樣,這次為全面部署新一輪改革的會議也吸引了全球輿論的廣泛關注。有數據顯示,國際資本回流到中國的趨勢愈發明顯,這意味著:外界對中國改革紅利的預期日益強烈。
怎么看待這次三中全會對釋放改革紅利的影響?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此進行解讀。
遲福林:改革正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三中全會想解決的不僅是短期的,更是中長期的,也就是說,通過改革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的改革能站在一個歷史的新起點。
遲福林表示,三中全會將全面釋放改革紅利。首先是市場紅利,我們要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快市場化的改革,包括資源要素改革、利率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市場在推動增長中的紅利,這是最重要的一塊。第二是社會紅利,對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能帶來利益和好處的紅利。無論是關于城鎮化相關的改革、收入分配,比如說財稅體制改革,都能給社會帶來紅利。第三是政府改革的紅利,要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政府在解決自身一些問題的同時,能夠提高效率,帶來政府改革的紅利。
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傳統紅利的效應在遞減,比如說人口紅利在消失,還有發展的可持續性矛盾也在突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樣把改革紅利釋放出來?遲福林指出,我們現在最重要的要把轉型、改革融合在一起,要以更大的決心徹底實現改革突破。
遲福林:到了今天,所有的改革都面臨固有的利益關系格局,所以這個時候,改革的深刻性、復雜性比以往要大的多、復雜的多,所以要釋放改革紅利,最大的問題是改革能不能打破利益關系,政府能不能夠為自己動刀子,能夠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