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對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頻頻出招后,產能過剩治理政策已經深入到了銀行業。
在11月4日召開的全國銀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暨踐行綠色信貸會議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出席會議并強調,化解過剩產能是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挑戰。
銀監會要求銀行在綠色信貸、支持擴大有效需求、支持企業“走出去”、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加大退出保全力度、實施好差別化監管政策六大方面推進化解過剩產能。
其中,在支持企業“走出去”方面,銀監會提出銀行要助推轉移一批產能,通過積極發展內保外貸、外匯及人民幣貸款、貿易融資、國際保理等綜合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對外承包工程,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帶動國內技術、裝備、產品、標準和服務等出口,有序向境外轉移一批產能。
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看來,銀監會會有此舉也是與銀行利潤率降低,貸款回收慢有一定的關系。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產能過剩等原因導致不良貸款上升已成為各家銀行共同的短板。
據統計,截至9月末,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4590.92億元。與年初相比,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共新增569.95億元。全部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均出現增長,除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外,14家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均出現上升。
自2003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便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如今已經將近10年過去了,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怎么解決?‘走出去’是很有必要的。”卓創資訊分析師房俊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而這些跟基建都是密切相關的。新興經濟體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發達國家也有基礎設施更新改造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轉移過剩產能也是好事,對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能去杠桿化,產業升級,以及提升競爭力都是有利的。
盡管唐建偉承認增加海外需求來源,“走出去”是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途徑,但同時他指出,并不是所有過剩產能行業都適合“走出去”。除了自身的條件外,還要看境外對哪些行業有需求。實際上,現在像水泥、鋼鐵很難“走出去”,因為國外對這一塊本來就沒有太大的需求。
對此,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坦言,現背景下,鋼鐵企業“走出去”不太現實。全球對鋼鐵消費都表現不積極。加上國內鋼鐵企業的資金狀況不佳,再擴大生產走出去的步伐,自然會放緩。即便具有全球視野,走出去了,在某一個地域內,同業競爭也會加劇,特別是跟其他亞洲的一些鋼廠。
從國內走出去極個別的鋼鐵企業來看,對國內產能的消化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出口企業不僅與日韓鋼鐵企業存在極大競爭,并且每月出口量也很少。9月份我國生產鋼材9355萬噸,但出口才492萬噸,僅占5.2%。這也就是說,僅有5.2%的鋼材被國外市場所消化。
“從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看,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矛盾還是要轉變政府機制,尊重市場規律,完善市場體系,更多地依靠市場手段,通過市場競爭淘汰一批產能。”唐建偉表示,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嚴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讓產能過剩企業在這一輪周期里淘汰,這才是根本。
同時,張琳強調,“提高產品的品種質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是個體企業自己要做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在國外市場品牌效應的一個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