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透露,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出新的部署。各地國資委要認真準備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爭取三中全會后盡快出臺,形成上下聯動的改革局面。目前,被稱為“頂層設計”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雖未真正顯山露水,但近期多家地方國資委已經紛紛為國企改革建言獻策。
靠改革破解國企發展瓶頸
如何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如何加快做大做強做優國有經濟這兩大問題一直是各省市國資委思考的課題。現實情況下,靠改革破解國企發展瓶頸成為各省市國資委首選解題方案。
“國有企業改革處于走在十字路口的階段,如何往前走還需要進一步探討。”10月20日,海南省國資委副主任蔡君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海南省雖是“大國資”家庭中的小成員,但從其身上也不難看出各兄弟省市國資委對于目前國資國企改革有著諸多期盼。
而位于長江之濱的上海,近日迎來了本地股的集體狂飆,市場更多的解讀與近期出爐的上海自貿區、金融42條相關政策相聯系。事實上,讓人不容忽視的另一動力,即是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呼之欲出。
《中國企業報》記者從全國國資監管政策法規暨指導監督工作座談會上獲悉,10月20日,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華一沨澄清對于近日上海市已出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報道。
華一沨表示,媒體的報道是源于上半年上海國資委所做的六大課題之一,其中一篇課題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相關內容的報告,事實上,上海市國資委目前仍然處于就下一步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相關調研的階段,關于指導意見將會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出臺。
廣東省國有資產改革一直都以“大國資”戰略為導向。目前,廣東省正在集中各種資源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值得關注的是,廣東已在分類推進國企改革上先行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各司局密集調研廣東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作參考。
國企改革亟待“頂層設計”
事實上,對于國資國企的改革,已步入刻不容緩的境況,亟待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
據國資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8月份,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9198家,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174.9億元,同比下降2.9%;凈利潤3146億元,同比下降2.6%。其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的有15個省,凈利潤同比下降的有16個省,少數地方監管企業下降幅度大,個別地方甚至出現數十億元虧損。
據國務院國資委分析,地方監管企業效益下滑原因是外需不足,內需預期不穩定,導致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過剩,多陷于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經營困境。
而從企業內部因素上看,過去效益來源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經營方式粗放,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企業投資規模上不去,經濟效益出現下滑。
部分省市國資委利潤總額和凈利潤有所下降的同時,深圳市國資委卻逆市而紅。數據顯示,2010年—2012年三年間,營業收入和上繳稅金分別增長33.4%和75%。
深圳市國資委副主任胡國斌在分享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經驗時說,“深圳市國資委按照‘在企業內部完善國企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外部優化國資監管’的思路,從‘構建產權基礎、完善法人治理、激活企業內部體制機制和優化國資監管’四個方面,抓好國資國企改革。
對此,專家學者對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獻策。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保民曾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國資國企改革重點突破最基本的就是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要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產權、產品、產業和業務平臺上各類產權主體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產權多元化或成國企改革切入口
事實上,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況且,國有企業的改革仍未最終完結,產權多元化的改革也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蔡君說,“海南省的國有企業及國資資產相對于其他地區還較少,事實上,成立之初在定位上就存在討論,是傾向于國資這塊,還是構建多元化的產權結構。”
國資國企改革已然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而對于改革的路徑和方向,專家學者更傾向于市場化和產權多元化改革。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丁冰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國企改革,我認為還是要突出市場化為主線,重點是促進國企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經營企業向經營資本轉變,統籌運作好國有資源、資產、資本和資金,穩速加快國有資本的擴張和裂變,引領國際化發展。”
對于堅持市場化方向的改革觀點,也引起了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的共鳴。
王志樂認為,“我覺得下一步國企改革的方向首先應該是市場化,而不是私有化。目前國有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違反市場化原則,要按照市場規律來發展企業。我說的市場化包括市場準入的自由化、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和管理人員的去行政化。”
“國資國企要想真干的好,還真需要兩下子。”黃淑和直言不諱地說。
黃淑和表示,股權多元化這個辦法值得探討,在國資委系統如何有效實施,應該好好探討,改革、開放、調整、創新,下一步應加強橫向聯系,多出去取取經,從深層次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