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釋出的信息十分明確,即中國經濟需向更平衡、可持續增長的模式轉型。
這是10年前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得出的結論。會后,中國經濟模式并沒有出現太大變化,仍以投資為主導大步擴張,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造成了沉重的債務負擔、環境破壞和產能過剩等問題。
進入2013年后,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再次倡導和諧發展。但問題是如何才能判斷這次是否要動真格。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及其他高層領導一方面對經濟放緩表現出極大的容忍,一方面推進改革,這是令人頗受鼓舞的跡象,表明他們對改革所持的嚴肅態度。中國政府將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定為7.5%,為1990年代末以來的最低增速。過去30年,中國GDP每年都以雙位數增長。
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稱,“自1970年代末改革以來,各屆政府一直強調經濟增長速度是首要任務,無一例外。”
“新一屆領導層并沒有說他們不關注經濟增長,但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穩增長而非高增速。”
這從今年早些時候出臺的新舉措中便可見一斑。當時,中國經濟可能大規模放緩引起投資者擔憂,中國政府宣布出臺了小規模、有針對性的措施支持經濟,而沒有采取以往那種大規模刺激措施之類的舉動。
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的實際行動將最終驗證其改革的胃口,而將于11月9-12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此提供一些早期線索。
以往,三中全會一直是中國重大經濟改革的跳板,譬如1994年出臺的經濟改革措施就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鋪平了道路。這當中也有例外,10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便沒有作出重大改革決策。
通常這類會議聲明涉及方面廣泛,經常刻意地模棱兩可。但觀察人士認為,會議聲明的基調和詳略安排能透露出政策的側重點。
“譬如,會涉及到國企改革,但可能會像以前一樣,只是泛泛而談,”摩根大通駐香港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音)說道。
“但在財政、土地改革等一些關鍵領域,他們將會大篇幅地詳細闡述。”
最后,更重要的是當局在接下來六個月至一年內的舉動。外界普遍預期,緊隨而至的舉動不會像1994年那么大刀闊斧,但也不會像10年前那樣無所作為。
外界普遍認為當局不準備對主導金融、能源等行業的國企巨頭動刀,也不會任由陷入困境的企業破產。
因此,側重點將是剩下的議程:金融、財政、土地和行政改革、資源價格、社保改革、向民營和外資企業開放受保護的行業。
“這么多事情匯在一起,需要全面統籌,因此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任何重大舉措都會受到歡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區副主管Markus Rodlauer對路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