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增長動力減緩與下行壓力。究其原因,既有國際大的經濟環境影響,也有自身因素。
我國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主要依賴資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經歷了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導致了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資源成本以及對環境破壞的外部成本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也不斷上升,這種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早已難以為繼。
今天,當人口紅利減弱、外向型經濟受到沖擊、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政府主導的高投資帶來一系列“后遺癥”等種種困難之下,中國經濟奇跡該如何續寫?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本刊特推出“中國經濟新動力”專題報道,希望關注以上問題的讀者能得到更多的建議與思路。
繼國家統計局發布三季度全國經濟運行數據之后,近日,各省統計局也開始相繼發布當地經濟數據。對于當前的經濟運行,國家統計局認為體現了“穩中向好”的特征。
不過,在數據回升的背后,中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較大挑戰。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對經濟貢獻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對GDP增速的貢獻率是55.8%,拉動GDP增長4.3個百分點;而消費貢獻了45.9%,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則是負貢獻。
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以來投資和工業的快速增長,仍主要來自于重化工業,尤其是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比如前三季度:全國鋼材增長11.7%,水泥增長8.9%,平板玻璃增長11.3%。
這一現狀與新一屆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仍然相距甚遠。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又在哪里?
現在,對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各界都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充滿期待。
經濟數據“穩中向好”背后的結構調整難題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867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
在此之前的十年間,我國經濟幾乎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2012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開始逐漸下行,2012年降至7.8%,五年間下降了6.4個百分點。
對這種狀況,業界的共識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社科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近期發布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年秋季報告認為:伴隨著外貿紅利、人口紅利的逐步減弱,中國經濟已告別超高速增長期,進入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中高速增長新階段。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是正常合理的,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尋找新的增長點的過程中,在高增長優勢不再的形勢下,需要改變過去粗放式增長的方式,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
“增速再回到兩位數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這會嚴重阻礙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們應該接受目前中國經濟這種增長水平,樹立平穩增長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去糾結于經濟指標,重要的是去扎扎實實找到新的增長點,培育增長的后勁。”左曉蕾表示。
“經歷了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后,傳統的人口紅利、‘入世’紅利等逐步消弱,我國經濟矛盾和風險日益凸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比如,以投資消費失衡為主要特征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內生增長動力遠未形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慢,服務業比重長期徘徊在40%左右;資源環境約束全面加大,環境危機因素增多;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尤其是產能過剩呈現全面性、長期性的突出特點。
在遲福林看來,要解決這些矛盾,唯一的途徑就是改革,“只有改變政府替代市場,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向消費、創新拉動的方向轉變。只有把經濟的立足點放在13億消費者身上,才能夠改變經濟結構,才能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才有可能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遲福林說。
事實上,從今年3月兩會之后,經濟領域的改革已經呈加速之勢。兩會之后,新一屆中央政府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放開管制、放開準入、放開市場的政策措施,包括先后取消和下放215項行政審批事項,擴大“營改增”稅務試點范圍,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引導民間投資增長等。而最近的一大改革措施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