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意見就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提出了新的目標、任務和分業政策,并特別強調地方政府在遏制盲目擴張、重復建設方面的突出責任,以及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產能過剩是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痼疾,也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點,但目前看來,依然處于愈演愈烈、“并發癥”愈來愈多的狀態。數據顯示,二季度末,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部分行業則更低。過剩陰霾不只在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揮之不去,還在向光伏、風電等新興行業蔓延。而無論新老過剩行業,都還有一大批項目在建、擬建。
如果說,過去我國的若干輪產能過剩,周期性相對明顯,通過之后的經濟高漲得到消化,那么在換擋進入中速增長的今天,去泡沫的難度已經大大提高。若任由矛盾累積下去,不光企業虧損不起,資源環境支撐不住,金融風險承受不了,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時間窗口也會錯失,做強中國經濟就成了空談。
產能過剩的雪球不能越滾越大,道理十分明白,但為什么低端項目還在接二連三上馬,為什么賣一噸鋼的利潤不夠買根冰棍,有的企業還在擴產?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紛繁復雜的利益之爭,以及政績指揮棒下地方政府自行其是、明壓暗縱恐怕是主要原因。在“GDP至上”的濃重氛圍中,總量大、見效快的行業成為各地競逐的發展對象,污染重、能耗高、產能過剩等因素往往被擱到一邊。為投資、為速度,不少地方比著用廉價土地、稅收減免、信貸幫扶、大開環保綠燈等方式引項目落戶、促產能擴張。無論上頭如何三令五申要求收緊,下頭都左觀右望,唯恐自己減了別人不減、自己停了別人不停。為一地一時一己之利謀劃的小算盤打得山響,結果淘汰落后產能不見真招,為再爭一紙新項目批文四處奔走的倒絡繹不絕。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治理產能過剩、重復建設,過去有關部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和限制審批,然而簡單的行政手段,不僅邊際效用不斷遞減,還極易滋生權力尋租、地方保護等諸多弊端。幾年下來,閘門并沒有合攏、紅線并沒有攔住,相反越壓產能越大、越過剩,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如今,應對產能過剩的關鍵詞由“抑制”悄然過渡為“化解”,一詞之差,意味著重心從直接干預轉到綜合施策上來,更多依靠市場力量決定資源到哪里去,更多利用財稅手段等矯正利益關系,更多要求政府轉變角色,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情。
面對許多問題,人們常常討論“政府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實踐證明,關鍵不在誰多誰少,而在廓清兩者邊界,明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政府應放下那些不該管的事情,避免沖到第一線搞招商引資、搞大干快上。投資項目虧不虧、兼并重組好不好,完全可以交給市場和企業自己去判斷。同時,又應將那些該管的事情管住,下功夫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決心堅守對質量、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的標準要求。政府和市場步步各歸其位、各司其職,有所為有所不為,發展虛火才能降下來。
產能過剩是粗放式發展的剪影,一番產業洗牌只是治標,徹底改變利益格局方能治本。不再單純以GDP論英雄,不再深陷于本位主義,產能過剩的包袱才有望慢慢減輕,其間的深層矛盾才有望真正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