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相關人士表示,產能過剩問題是個老問題,幾乎每5年出現一次。近10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控制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調控政策,但均未達到預期目標。此次國家出臺的舉措是前所未有的。
有分析人士認為,《意見》提出了四大原則、三大目標和八項任務,是一份以市場為導向的指導意見,很接地氣。在《意見》指導下,鋼鐵、水泥等行業的供需平衡將顯著改善,但對煤炭行業產生利空。
上述分析有一定道理。從中長期看,我國煤炭產能過剩問題明顯。據統計,目前國內煤礦在建和建成煤礦產能過剩約5億噸,產能供大于求的情況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另外,受各地治理大氣削減燃煤量、調整能源結構等因素影響,業內估算,耗煤量年減將超億噸。隨著《意見》的落實,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的過剩產能被清理,將進一步減少煤炭需求。
在煤炭需求可能進一步減少的情況下,煤炭行業的產能控制工作也在各個層面展開,這項工作或面臨雙重壓力,任務更艱巨。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加快落后小煤礦關閉退出,到2015年底全國關閉2000處以上小煤礦。在加快淘汰落后的同時,控制新增產能,一律停止核準新建年產能低于30萬噸的煤礦、年產能低于90萬噸的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再看地方政府,山西省決定自10月10日起對全省所有建設礦井進行停建,貴州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力爭到2014年上半年全省煤礦數量從1690個減少到800個左右,等等。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表示,面對過剩產能,過去多依靠控制和限制審批,總以為控制和限制審批就能夠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但幾年過去了,產能過剩愈演愈烈。因此,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意見》,變以往的“制止”、“抑制”過剩產能為“化解”過剩產能矛盾,更加突出發揮地方政府在遏制產能嚴重過剩和行業盲目擴張方面的作用,更加依靠市場的力量調整和優化存量。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淘汰落后產能勢必影響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如果不能徹底改變“GDP掛帥”的地方官員考核機制,淘汰落后產能的效果恐難達預期。
據《臨汾日報》報道,9月6日,山西省臨汾市領導在該市煤炭經濟運行分析會議上要求,各煤炭企業要加快礦井建設、復工復產速度,盡快釋放產能,多為臨汾經濟發展做貢獻。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做好煤炭企業煤炭產量任務分解,確保全年煤炭工業發展目標順利實現。
不知臨汾市領導看到1個月后山西省政府發出的大整頓通知,是否會擔心,今年的目標任務能完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