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要求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開展化解工作。其中鋼鐵產業作為產能過剩大戶,未來3年將壓縮8000萬噸產能。
產能過剩早已不是新鮮現象了。以鋼鐵業為例,盡管10多年來國家對產能一壓再壓,但最終每次都是越壓越多,結果從2003年的3億多噸,增至2012年的9億多噸。如今中央再次部署治理這個痼疾,顯示出因財稅分治而伴生出的地方政府目標錯位、政策取向自行其是的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沖撞全國改革開放的大棋局,因此必須對中央與地方分稅體制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以使中央與地方事權與財權相協調,消減地方政府只打小算盤的經濟誘因。
為什么產能越壓越多?在日前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負責人就鋼鐵產能分析稱,“中央審批管住了,但地方為追求GDP、稅收等政績,還有大量違規項目上馬”。
不僅在項目上馬時“君命有所不受”,上邊喊壓、下邊暗縱,而且對虧損的項目,地方政府還逆市場原則而行,不惜動用巨額財政予以補貼。如重慶市政府補貼重慶鋼鐵公司,一次就補30億元的大手筆;遼寧的凌源縣雖然是一個小窮縣,一年也補貼其鋼廠3億元。于是奇怪現象發生了:不管鋼材價格怎樣下滑、不管企業生產越多虧損越大,地方政府都要企業開足馬力、不得減產。
這還是小問題。實際上,地方政府自行其是的傾向,在事關國計民生的房地產領域,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不管中央如何三令五申,不管9部委發文之后國務院再發禁令,國務院“六條”之后再增加為“八條”,甚至老“八條”之后再續新“八條”,等等,結果還是四處頻繁拆遷賣地,造成房價漲勢沖天,樓市泡沫越吹越大,怎么也擠不掉。
如何化解產能過剩,許多人士提出讓地方政府退出市場、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化解產能過剩的主張。但是,國有資本退出上述各類產能過剩的產業,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畢功之舉。眾所周知,這些產業不僅規模十分龐大,而且都是國有資本主導的產業,國有資本瞬間大規模退出,誰來接盤?賤賣國有資產、權力尋租的弊端怎能不隨機叢生?而且即使地方政府退出市場了,但其收稅的渴望也會驅使他們繼續以公共資源資助本地其他的企業以擴大稅源。
地方政府之所以樂于直接經營企業,固然是出于發展區域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局限于一時一地而言是正當的,但就全國棋局而言,目標取向不盡一致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這使得退出市場十分困難。地方政府即使退出市場,不再直接或間接上馬和經營項目,但在中央地方分稅體制背景下,其本位主義的傾向卻不會隱退,最大限度擴大發展本地GDP以增加本地稅源的利益格局,卻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這就要求必須盡快著手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關系,扭轉自1994年中央地方分稅改革以來“財權上移,事權下移”、中央與地方財政“反向剪刀差”的趨勢和現狀。目前地方財政窘促,地方債臺高筑,即便讓它放手企業,卻難以遏制它大規模圈地賣地。與此同時,也要改革地方官員的政績考評機制,摒棄GDP考核至上的舊制,代之更科學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