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實
據新華社15日報道,《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15日正式公布。《指導意見》指出,目前,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產能過剩問題高度重視。此次調整產能過剩,國家出臺的舉措將前所未有。
媒體評論
【變“抑制”為“化解”】近10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控制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調控政策,但均未達到預期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表示,最近在研究有關化解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問題時,有關部門在理念上變以往的“制止”、“抑制”過剩產能為“化解”過剩產能,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與調結構、轉方式結合起來,“更加突出發揮地方政府在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作用,更加依靠市場力量調整和優化存量,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據新華社
【化解產能過剩有4個突出難點】目前產能過剩已經偏離了市場經濟的正常水平。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水泥等,是絕對性、長期性的產能過剩,不能指望時間的推移來消化產能。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沒有碰到的。具體來說,有4個突出難點。
一是經濟大勢。前三次產能過剩之后,都有一段經濟高漲期,需求的增加使產能過剩矛盾不再突出。但目前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速下滑,這樣的背景下,去產能化的過程可能會長一些,力度也需要大一點。二是社會問題的壓力。首先是就業問題,雖然去年出現了345萬的勞動人口負增長,使總量上的矛盾有所緩解,但勞動力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錯位的問題仍然突出,下崗職工再就業難度仍然較大。還有債務問題。與以往企業債務主要集中在銀行不同,此輪產能過剩所涉及的債權人成分更復雜,有一些涉及影子銀行。
三是地方政府缺乏主動性。去產能化可能造成地方稅收下降,甚至還可能帶來上述社會問題,這就使如何令地方政府發揮更大積極性成為難題。四是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化解產能過剩的制度性辦法。過去主要靠強化審批來化解產能過剩,但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效果不佳。新一屆政府以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為突破口推動體制改革,這是非常關鍵的。但怎么處理好體制變化和化解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據人民日報
【已建成違規產能將全面清理】《指導意見》突出強調了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化解產能過剩特別是處理違規項目和盲目擴張違規項目中的作用。對于在建違規項目,由地方政府對未按土地、環保和投資管理等法律法規履行相關手續或手續不符合規定的違規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凡是未開工的違規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凡是不符合產業政策、準入標準、環保要求的違規項目,一律停建。此外,對于未予認定的在建違規項目一律不得續建,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處理。對于已經建成的違規產能,則由各省級人民政府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產業政策要求進行全面清理。據經濟日報
【與“綠色GDP”考核結合】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國家一直堅持控制增量、調整存量的策略,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上卻不盡如人意?;猱a能嚴重過剩,必須與改革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制度相結合起來。
目前,我國對地方政府行政官員的考核體系中,當地的經濟發展占了很大的比重,考核體系的主體是GDP,導致經濟“大干快上”,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官員。而要遏制這種盲目發展、不顧環境和資源代價的沖動,就必須從制度上把地方政府官員的注意力從單純的GDP數字上解放出來。顯然,把綠色GDP納入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體系,就是一種最可行的途徑。據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