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了未來5年我國化解產能過剩“路線圖”。這是我國首份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化解產能過剩的總體方案,也是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大舉措。
在化解產能過剩中,應如何利用好市場機制?政府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副所長、研究員李佐軍。
市場化改革是根本出路
有觀點認為,我國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正是市場協調機制失靈造成的,強調用市場的方法來化解產能過剩因而未必可行。對此,李佐軍表示,盡管當前市場機制在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作用還無法得到完全有效發揮,但市場化改革仍然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途徑。
李佐軍分析說,當前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有一部分是由于市場周期性波動,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市場化改革沒有到位,導致企業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規劃產能,而是按照行政命令來擴大投資。這種盲目擴張往往導致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最終形成結構性過剩。
從這個角度上看,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通過市場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首先,要讓市場主體真正按照市場規律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其次,要推動價格機制改革,實現生產要素價格的完全市場化,避免不合理的價格信號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錯誤誘導;三是引導政府切實轉變職能,尊重市場規律,不盲目要求企業擴大生產規模。
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是做“甩手掌柜”,還是成為推動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力量?李佐軍說,要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而要加快推進行體制改革,解決好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等問題,既掌握好化解產能過剩的主動權,又要避免“好心辦壞事”。
李佐軍表示,在解決好職能轉變的前提下,政府首先要充分發揮好法律法規的作用。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政府應加快完善相關法制,使化解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升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行業發展標準,特別是環境保護的標準,依靠標準提高行業準入和發展門檻,引導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再次,要制定合理的財稅、金融、土地政策,做好基本的社會保障工作。例如,化解產能過剩可能帶來失業、破產等一系列問題,政府應該研究并出臺相應的補償政策,做好利益的調整和分配;
此外,還要加強協調與管理,妥善處理好淘汰產能過剩中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
總之,在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之前,政府不能把化解產能過剩的責任完全推給市場,而要在職權范圍內充分運用好經濟、法律以及必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加強政策協調,彌補市場機制不完善的缺陷,與市場共同形成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引導產業鏈健康發展的合力。
打掉轉型升級“攔路虎”
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經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攔路虎”。
李佐軍指出,遏制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引導好投資方向,對于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續寫中國經濟奇跡具有重要意義。
李佐軍分析說,落后產能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障礙,特別是結構性過剩的存在,不僅極大地浪費了資源能源,也給資源優化配置造成極大損害。即便未來經濟增速回升,這些產能也無法適應新階段的發展需要,注定要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只有加快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才能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當然,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必然會帶來劇烈的痛,有時候甚至是傷筋動骨,但我們必須咬牙堅持,才能避免產能過剩問題積重難返。”李佐軍說。
李佐軍表示,只有加快化解產能過剩,才能倒逼地方、行業、企業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符合產業轉型方向的新的產業,真正注重依靠技術進步、推進信息化等來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從而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強大動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