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中國政府官員紛紛表達了對于今年經濟表現的信心。這與其說是信心,不如說是決心。你懂的,中國政府官員在經濟增長方面的決心可不是說說而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月表示,政府堅信中國今年將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此前,中國經濟第一季度同比增速降至7.7%、第二季度降至7.5%,引發市場對中國能否實現全年增長7.5%的目標的擔憂。中國政府最高決策層已經表示,愿意容忍經濟增速放緩,工作重心是推進長期經濟結構改革,減少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努力提高內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決心似乎真的自我實現了。8月份中國經濟數據出現明顯改觀(工業增加值、零售額和出口都實現增長)。而最近,一項9月份制造業活動的指標觸及了6個月高點。
周一,匯豐控股公布的中國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預覽指數意外強勁。9月份預覽指數升至51.2,高于8月份終值50.1,在50這一榮枯分水嶺上方進一步攀升。該指數高于50表明制造業活動擴張,低于50表明萎縮。更令人欣喜的是,分類指數幾乎全都表現出色,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和積壓訂單都有上升。即使仍然低于50的失業指數也有所上升。匯豐制造業PMI預覽指數是根據每月采購經理人問卷反饋總樣本量的85%~90%為依據編制的,于PMI終值發布前一周左右公布。該指數表明,在匯豐PMI指數中權重較高的小型民營企業開始追隨大型國有企業出現改善。8月份官方PMI從7月份的50.3升至51。
上述指標改善增強了有關中國經濟于今年第二季度觸底后持續反彈的預期。當然,悲觀者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并未迅速改善。數據好于預期的背后推手是刺激性支出。雖然中國政府沒有推出金融危機時那樣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但是中央政府動用了“微型刺激”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稅收減免和減少行政審批等措施也從另一側面提振了經濟增長。無論如何,中國經濟每一步向好對大宗商品市場都是利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一直推高著對各種大宗商品的需求,包括電煤需求。近年電煤價格上漲的預期都建立在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的預期之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
然而,這一次即使中國經濟自此開始穩定增長,電煤價格欲重返2008年的峰值也希望渺茫。因為中國政府下決心減少能源強度(單位經濟產出消耗的能源量),通過使用更多替代清潔能源來進一步降低對電煤的需求。IEA(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最新煤炭市場報告顯示,由于中國需求減弱,到2017年底全球煤炭消耗量的增幅可能低至2%。長期估測顯示,2035年中國煤炭需求將在15.1億至36.6億噸煤當量(2010年為22.9億噸)。瑞銀認為中國的煤炭進口量將穩步下降。高盛也將2014年的煤價預期下調了13%。市場數據表明,電煤生產商正在縮減生產和投資計劃。開采成本高的將被迫縮減規模或關閉,新開礦幾乎已無可能。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本輪中國需求減弱恰逢全球生產商身陷困境。而受限于中國政府越來越強硬的環境政策,全球電煤業的前景不再能重獲光明。何況,中國還有那么多自有煤炭儲量,足夠內部需求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