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一場環境危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加速綠色轉型。”——中外經濟與環境專家12日在此間發出警告。
當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中國綠色轉型進程評估與展望”課題組項目啟動。這一項目將分析過去10年來,中國環境與發展綠色轉型進程中存在的瓶頸和障礙,提出未來綠色轉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依據。
課題組中方組長、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中國正在經歷的環境危機,本質上是不斷加劇的環境污染與民眾日益提高的環保意識、期待之間發生的沖突。
“危機是好事,沒有危機,過去積累的許多矛盾是無法解決的。”他說。
樊綱表示,此次研究將特別關注曾與中國處于類似發展階段的國家,在綠色轉型中的表現,吸取其經驗、教訓,為中國“十三五”規劃的編制提供參考。
“未來5到10年,將是決定中國能否在2030年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攻堅階段。”國合會副秘書長、環保部國際司司長唐丁丁說。
過去10年,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中國,逐步走上了綠色轉型道路。但地下水污染、霧霾天氣等環保問題頻繁出現,轉型更為迫切。
出席項目啟動會議的國合會外方首席顧問、加拿大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家阿瑟·漢森認為,解決中國的環境危機需要加快綠色轉型,特別要處理好轉型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他提醒,在轉型進程中,中國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可能帶來環境問題,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不一定說明經濟發展帶來的環保壓力正在下降。
“與1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總量這個‘蛋糕’變大了,經濟增速下降,但對環保造成的壓力可能并沒有隨之減輕。”漢森說。
此前,中國經濟學家張曙光提出,環境保護應優先于經濟增長。
而樊綱認為,不能簡單討論二者誰先誰后,因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應該考慮如何在利益沖突中取得好的平衡,不能片面損害一方的利益”。
與會的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曉西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對辯證關系,不可偏廢一方。
他說,不能光要求有的農業縣發展綠色產業,卻不考慮到其致富問題。
“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取決于地方政府的執政水平。”李曉西說,“往往是有了經濟實力,才能更好地保證綠色投資、發展綠色產業,實現綠色轉型;而保護好生態環境,又為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日前,中國國務院提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這被認為是新一屆政府應對嚴重環境污染規劃環保產業的新舉措。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加速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新舉措,體現了新一屆政府實現綠色轉型的決心,但如何把環保政策落到實處還需要相關機制保障。
李曉西認為,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首先是要分清哪些是環保產業。
“采礦業傳統上被認為不是環保產業,但如果及時進行礦區土地復墾,那就體現出綠色環保的元素了。”他說。
李曉西說,應該根據地方特色和市場需求,讓環保產業創造經濟價值,讓百姓從中受益,這樣才能使環保產業的需求在市場上是被逐步認可和接受。
樊綱也認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同時要更多地研究市場問題,“不僅考慮供給方,還要考慮需求方”,否則會造成新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