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城鎮化工作情況報告時透露,2010年底,發改委等14個部門已啟動編制城鎮化規劃,并起草形成了規劃文稿。目前,該規劃正在征求意見并“抓緊修改完善”。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新以來,強調把城鎮化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中之重。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2.57%,大體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城市群對人口城鎮化影響頗大。報告介紹稱,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
城鎮化質量五大問題
報告指出,雖然城鎮化快速推進,但質量問題日益突出。
報告認為,中國“仍處在城鎮化率30%-70%的快速發展期”,但全球市場爭奪、資源供求矛盾和減排壓力加劇,城市內部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的二元結構矛盾日益凸顯,“過去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首先表現為市民化進程滯后。主要體現在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兩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雖統計上被納入城鎮人口,但未能平等享受市民基本公共服務;同時,城鎮內部新的二元結構矛盾,制約了城鎮化的經濟推動作用,也存在著社會風險隱患。
此外,中國城鎮化進程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城鎮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脫離實際地大搞建設;
二是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區人口壓力偏大,中小城市集聚產業和人口功能不足,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服務功能弱;
三是“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無序開發、人口過度集聚,交通擁堵等;
四是體制機制不健全。戶籍、土地、社障、財稅、行政管理等制度,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現有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
健康城鎮化四大戰略重點
為解決上述問題,報告指出,新型城鎮化要“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六個領域的體制改革。這六個領域包括: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城鎮住房、行政管理、生態環境。
這些體制改革包括: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公共財政體系和投融資機制,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
報告同時提出,未來中國推進城鎮化,戰略重點有四:
首先,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是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二是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其次,要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把有條件的東部中心鎮、中西部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優化提升東部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城市群。
再次,要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統籌中心城區改造和新城新區建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創新城市管理方式。
最后,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