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即將過半。面對國內外復雜因素影響,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濟穩中求進,形勢總體平穩。
當前,中國經濟既擁有難得機遇,也需應對諸多挑戰。堅定信心,穩中有進、穩中有為,堅持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就一定能夠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穩中有進
中國經濟運行主基調
盡管經濟增速稍緩,但5月份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目前的中國經濟仍處在平穩運行的通道中,投資、工業增速、物價、就業等當前主要經濟指標依然穩健。
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眼里,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可以用一個“穩”字來概括。他表示,無論是經濟增速和“三駕馬車”,還是就業、物價等,都在合理區間,不必過分擔心中國經濟會出現急劇回落。
與連平的判斷基本一致,大多數經濟學家在研判中國經濟時,普遍認為“平穩”仍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基調。“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速增長階段,速度總體上還是合適的,從全球來看,中國經濟速度增長并不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中國經濟增速步入筑底、平穩增長的新區間,正尋找新的平衡。”
從5月份數據看,月度經濟增速的核心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同比增長9.2%,只比上月略微回落了0.1個百分點。內需也比較穩定,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速比上月反彈了0.3個百分點,達到12.1%。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提升,二、三產業間內在比重發生變化,這釋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正在優化的積極信號。
穩中求優
調結構催生新增長點
穩中亦有憂。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蘊含的隱患和風險需充分重視:經濟放緩壓力之下,產能過剩等“頑疾”當前越發突出;而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等隱患也在積累;財政收入下滑比較明顯。中國在堅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控。
中國經濟正處于重要轉型期。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失時機調整經濟結構,是中國經濟化解風險、進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調結構看似是做減法,最終目的是為了做加法。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越早越主動,越晚越劇烈。
當前我國一些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部分行業處在行業性整體虧損狀態,甚至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未能幸免。產能過剩不僅造成企業效益急劇下降,而且加劇經濟運行的風險,必須及時加以有效引導、抑制和化解。
不過,即便面對較大經濟下行壓力,國家上半年采取的宏觀調控舉措中始終堅持“有保有壓”,對落后產能、低效能的行業并未“網開一面”,嚴格控制地方盲目投資擴產能的沖動,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而我國一系列切實化解產能過剩的新政策目前已完成調研,正處在最后醞釀階段。
如果說調整結構是化解風險的必由之道,那么調整結構也是催生創業、發掘經濟增長點的良機。
“誰調整得快,誰就能抓住先機。”張立群也表示,經過金融危機后的幾年調整,當前我國東部地區一些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企業數量在增加,新的經濟亮點正在孕育形成。
穩中有為
改革“出實招”推動發展
穩中有為,“改革”擔負重任。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單純的政策刺激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才是長遠之策。
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條主線。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4月24日和5月6日國務院召開兩次常務會議,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事項,是“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舉措。
5月底,國務院批轉了發展改革委《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未來改革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核心,加快推進財稅、金融、價格、科技等改革,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體制保障。
一系列可以惠及民生、擴大國內需求的改革和發展舉措正在啟動。城鎮化、醫療、教育、社保等涉及民生工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將催生諸多經濟新的增長亮點。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棚戶區改造,僅2013年就改造304萬戶,這不僅改善民生,也能有效助推經濟。
“營改增”是今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頭戲”。8月1日,“營改增”試點范圍將從12省份擴至全國,業內預計全年減稅規模有望達兩千億元以上。經濟學家表示,“營改增”并不僅僅在減稅本身,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更具長遠意義。
與此同時,以逐步放寬準入加快培育中小和民營金融機構、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為重點的金融體制改革;以逐步建立兼顧百姓生活需求和資源節約的階梯價格制度為重點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以激活社會資本為重點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等諸多改革也在相繼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