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復蘇中出現“錢荒”,面對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出招,下半年中國政府如何拆招?這個問題也成為業界的交鋒所在。在北京商報記者近日的采訪中,“慎用刺激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幾乎成為業內專家的共識。
“從近3個月的工業增加值、PMI等反映宏觀經濟的數據能夠判斷出二季度GDP增速將回落至7.5%左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昨日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二季度經濟下滑已經成為定局,且下半年增長勢頭亦不樂觀。
在此背景下,業內的聲音一致指向提速改革,而非刺激經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上周末舉行的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上反思了這一輪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并提出要慎用經濟刺激措施,防止靠經濟刺激政策所帶來的虛假景氣和繁榮,同時要抓緊進行結構調整,深化改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同樣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制度改革變遷的新季度。他還透露:“從7月開始到10月,國家層面將會召開一系列的討論會,探討下半年的經濟工作、經濟政策,并將出現一系列改革的動作和信號。”
“下半年能否穩住取決于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的改革措施能否邁出實質性步伐,以及在結構性調整方面采取的實質性舉措,如果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下半年迎來經濟的企穩回升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王軍表示。
按照慣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2013年下半年召開。這也將是今年下半年高層會議中的一項重頭戲。從過去的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有兩次三中全會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分別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由于制度要素對經濟的拖累因素不斷顯現,十八屆三中全會被寄望于深化改革、強化改革的頂層設計。
事實上,從近期高層釋放的各項改革消息,對下半年改革的內容即可見一斑。比如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列出了2013年經濟改革清單,涉及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相關改革七大領域。
專家指出,除改革層面的推進,下半年在政策層面將著重財稅方面的措施,而輕貨幣政策措施。
王軍表示,目前貨幣政策還不具備條件也沒有可能進一步放松,中央一再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激活貨幣信貸存量”,從近期對銀行間市場的整頓、改變長期以來的資源錯配模式來看,保持現有的寬松適度的貨幣政策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貨幣政策作為總量政策,比較擅長抑制過熱增長,對于結構性放緩很難有大作為,所以需要更多地著力于財政稅收政策,比如結構性減稅,優化支出結構,適當地擴大財政赤字的規模。”王軍強調。
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也表示,預計下半年政府在財政方面應該仍是以減稅為主。“未來政府在減少稅種、降低稅率、簡化征收程序方面仍有進一步改革的空間。目前各地政府嚴重依賴土地財政,今年以來全國房價漲勢明顯,征收房產稅對于打擊房地產投機炒作和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都將發揮積極作用,因此預計下半年房產稅試點范圍有望擴圍。”
此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的觀點則是未來政策重心可放在微觀方面。
“目前政府消費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在促進居民消費方面仍有較多工作可做,包括加快收入分配改革進程、個人所得稅減免以及提高社保和工資的最低標準等。此外,要進一步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通過減稅等措施才能切實降低微觀企業的經營成本,改善其盈利狀況并增強其對未來經營的信心。”連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