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3年1月15日
“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引導創新主體行為,指導全社會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制定本規劃。本規劃主要涉及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主體、創新人才隊伍和制度文化環境等方面。
一、建設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建設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國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強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的支撐。
1.激勵自主創新的法律和政策效果初步顯現。修訂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和專利法,公布實施反壟斷法、企業所得稅法等法律法規,為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逐步落實,財政科技投入和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超過20%,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39%提高到1.76%。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和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從事研發活動人員數量躍居世界首位。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發明專利授權量大幅增長,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2.自主創新基礎條件不斷完善。實施《國家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十一五”規劃》和《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建設了一批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全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野外觀測臺站(網)分別達到327家和105個,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391家、91家、729家,各類國家檢測中心、產品檢測實驗室等加快發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進一步夯實。
3.創新主體發展能力明顯提升。技術創新工程有效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企業研發經費、研發人員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分別增長25%、15%和30%,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知識創新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快實施,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和科技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斷壯大,分別達到134家、86家、2200多家和1000多家,創新創業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4.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超級計算機、移動通信、高速列車、大型飛機和核能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并實現產業化,形成了若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清潔煤電成套裝備、特高壓輸變電、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照明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和促進節能減排降耗作出了積極貢獻。超級稻、矮敗小麥、禽流感疫苗、腫瘤靶向治療、抗肝炎新藥以及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和污染控制等領域的重大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為農業增產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面臨形勢。
“十二五”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
1.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迫切要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主要國家紛紛調整創新戰略,不斷優化創新政策環境,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世界進入依靠創新繁榮實體經濟的深度調整期。創新全球化加速了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國際流動,為各國提升創新能力帶來了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要在全球經濟大調整、大變革中掌握主動權,必須加快提升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實現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舉措。當前,能源資源、信息通信、人口健康、現代農業和先進材料等關系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領域正孕育革命性突破,將催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引發以綠色、健康和智能為特征的新產業革命,推動產業結構重大調整。要避免與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失之交臂,必須實現創新能力質的飛躍。
3.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當前經濟、產業的競爭已前移到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的競爭,特別是隨著我國工業化迅速推進,勞動力、原材料和環境保護等成本持續上升,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壓力進一步加大,迫切需要依靠創新實現轉型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產業面臨由大轉強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4.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破解社會發展難題的客觀需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構建和諧社會,迫切需要加快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和公共安全等重要社會服務領域創新能力建設,構筑惠及全民的低成本、高質量、廣覆蓋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縮小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的差距,滿足國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
當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建設缺乏系統前瞻布局,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創新資源配置重復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足;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不足,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投入不足與結構不合理并存,持續投入機制尚未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等創新環境有待完善。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著力加強薄弱環節,以更大力度推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