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昨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3)》預測,在正常基準情景下,到203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將超過20萬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有望超過15%。
當前中國海洋產出規模、海洋產業結構、涉海就業等均取得了明顯成績,海洋空間布局基本形成。報告指出,2012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萬億元大關,達到50087億元,較上年增長7.9%,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9.6%。
對于未來中國海洋經濟的前景,該報告指出,2015年-2030年,中國海洋經濟仍將處于成長期,將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增長方式將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將大幅提高。
報告表示,未來10到20年,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將引領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海洋科技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將成為帶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不過,報告也認為,當前環境資源問題如中國近海環境污染態勢嚴重、近海生態退化、海洋災害頻發、漁業開發利用過度等,對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新的難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海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內容。
而國家重點扶植的區域指向也較明確,“十二五”期間海洋經濟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主要有:環渤海地區,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為主導產業的大連,以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為主導產業的天津,以海洋生物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為主導產業的青島,以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為主導產業的煙臺;長三角地區,以海洋電力業為主業的鹽城,以海洋工程裝備及高端船舶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為主導產業的上海市,以深海資源勘探設備為主導產業的無錫市,以中小型游輪、海洋探測設備、海洋發電設備、海洋專用設備為主導產業的寧波市,以遠洋漁業、海洋環保產業、海洋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舟山市;海峽西部區域,有以海洋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的廈門市和漳州市;珠三角區域,有以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為主要產業的廣州市和以海洋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的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