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此前各界預期,13日發布的財政數據,再次佐證了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現狀。聯系到此前發布的各項相關數據,“穩增長”的必要性已為各界所知,并成為高層短期內宏觀調控任務的重中之重。
財政部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公共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月增加657億元人民幣,增長6.1%,增幅同比回落5.8個百分點。1-4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長6.7%,增幅同比回落5.8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0.8%。
對于1-4月全國財政收入增幅較低特別是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官方給出的原因是:主要是受經濟增長趨于平緩,實施結構性減稅,一般貿易進口增幅低以及去年同期清繳入庫2011年末部分收入、基數較高等影響所致。
然而,鑒于此前4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出現“反常”回落及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再度低于市場預期,經濟基本面的疲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財政收入增速的持續放緩固然有房地產調控及‘八項規定’等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來自于經濟基本面。”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財政系的曾康華分析,“綜觀已公布的各項數據,目前經濟可謂是全線疲軟。”
上述研判顯然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連日來,國務院先后召開多次會議強調“穩增長”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改革的深入推進,成為伴隨此次經濟保衛戰的一個顯著特征。
“盡管短期內經濟遇到了一些困難,但至少現在呈現的還是一種弱復蘇的態勢。”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告訴中新社記者。
曾康華同意上述研判,他稱,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還是好的,沒有出現根本性的逆轉,這一基本判斷是高層做出調控措施的基本立足點。他指的顯然是在發力穩增長的同時為改革留下足夠的騰挪空間。
在國務院13日召開的部署機構職能轉變工作會議上,李克強強調,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招,今年要開好頭。他提出,一要以簡政放權穩增長。
李克強認為,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打開轉變政府職能這扇大門,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造力,這是不花錢能辦事、少花錢多辦事的“良方”。
在曾康華看來,利用機構職能轉變促進短期內的經濟復蘇,“效應不是很大”。他推測,國務院在此時力推機構職能轉變,應是將經濟低位運行視為推進改革的一個良好時機。
“目前的經濟很大程度上還是靠投資,投資中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及房地產投資三大塊均需改革。”祝寶良舉例稱,制造業中為人詬病的產能過剩問題背后是政府的不當干預、基礎設施投資中存在地方債務安全等問題,無一例外需要相關領域改革的深入推進。
“依照目前的態勢,兩、三年內中國經濟應沒有太大問題。”祝寶良說,“但立足于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則面臨諸多風險,必須要通過改革來實現突破。”
而在官方此前明確的年內9項重點改革中,進一步將抓緊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等關乎行政體制改革的任務放在首位。
在輿論看來,這不僅反映了政府矢志改革的決心和誠意,也表明了政府“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