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報》記者調查獲知,由于銀監部門對政府融資平臺的政策限制,除了顯性政府債務外,隱性政府債務大量存在———在政府部門的“動員”下,職工“被貸款”后,再借給作為政府腰包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由政府支配使用。
近幾年,地方融資平臺在為市政建設和公用事業發展帶來了龐大資金的同時,也令地方政府債臺高筑。
“從公開披露的數據看,截至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是30多萬億元,債務率為37.8%。2012年債務數量比2011年增加了幾萬億元,債務率基本在40%左右。”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上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
地方政府債務一直被廣泛關注,是因為這影響中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有業內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債務“已失控”,對這場隱現危機發出警告。
《中國企業報》記者調查獲知,由于銀監部門對政府融資平臺的政策限制,除了顯性政府債務外,隱性政府債務大量存在———在政府部門的“動員”下,職工“被貸款”后,再借給作為政府腰包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由政府支配使用。
債務節節攀升
近幾年,地方融資平臺在為市政建設和公用事業發展帶來了龐大資金的同時,也令地方政府債臺高筑。
地方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少,仍然缺乏準數。不過披露出來的數據卻一個比一個大:2009年5月末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政府融資平臺有3800多家,其中70%以上為縣區級政府的平臺公司,它們的負債總額由2008年初的1.7萬億元,在不到一年半時間里升至5.26萬億元,其中85%來自銀行貸款。
2010年6月23日,審計署公布了該署審計調查的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財政數據。其中顯示,截至2009年底,上述地方各級融資平臺公司307家,其政府性債務余額共計1.45萬億元,分別占省、市、縣本級政府性債務總額的44%、71%和78%。這些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近2.8萬億元。審計還發現,各地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性債務平均占本級債務余額的一半以上。
到了今年年初,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目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規模為9.3萬億元。該數字甚至超過了印度2012年的GDP(約合8.9萬億元)。尚福林表示,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規模兩年只增長了2%,總量規模得到了控制。
巧合的是,同樣是4月9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宣布將中國償還長期本幣債務的評級從“AA-”降至“A+”,主要理由就是中國式“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債務風險。惠譽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龐大及不透明表示警惕和擔憂。無獨有偶,另一家評級機構穆迪在4月16日宣布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正面”下調至“穩定”,并指出地方財政健康程度下降。
隨著基礎設施投資潛力收縮明顯,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降低,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也隨之減弱。有數據顯示,銀行貸款約占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75%,政府及平臺類相關項目是銀行資產質量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而不斷延期和借新還舊的地方政府銀行債務,使得相關風險始終在銀行系統內部無法消化,金融體系可能會日益脆弱。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會上,項懷誠在談及中國的債務問題時表示,中國地方債務數量很難統計,據他估計中國地方債務多也多不到哪兒去,從2008年到現在一共就是4年左右的時間,地方政府要發也不可能發得很多,所以中國政府的債務大體上就是7—8萬億元,地方政府估計得高一點,本身就超過20萬億元,這樣算來中國政府的債務約為30萬億元,這樣一個債務率也不是特別高的債務率。
銀政合作暗流
“學校領導說,政府有困難,大家要幫忙”,4月22日,貴州某小學教師張蕾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起初,很多教師不愿意貸,后來學校領導說,如果教師不幫忙貸款,年終考核就會受到影響”。
在學校的反復催促下,她只好到銀行排隊借款2萬元,下午再交到當地縣國有資產公司。
《中國企業報》記者獲悉,去年年初,該縣政府曾經集體商議,要求全縣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幫忙貸款,按照行政級別的不同,貸款的金額分為2萬元、3萬元、5萬元、10萬元多個等級。張蕾的丈夫李云在鎮寧縣一家醫院上班,同樣是普通職工,所以貸款給政府的錢依舊是2萬元。
該縣財政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資公司去年至今融資大約上億,但是具體數額不太清楚。而國資公司一位主要經辦人員對記者表示:“具體政府弄的部分,我無法告訴你。”
該縣中國建設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由于通過該行發放工資的僅僅局限工商、國稅等直管單位,政府插手難度比較大,所以被貸款借給政府的人“基本沒有”。而對于全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貸款,數千干部職工中,大約8成到9成之間。
按照經濟運行分析需求以及銀行監管相關規定,人民銀行要對各家銀行的各類貸款進行統計,但是中國人民銀行該縣支行綜合股的相關工作人員拒絕了記者對貸款數據查詢的請求。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該縣所有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43.61億元、貸款余額達到36.85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29.08%和37.86%。
該縣財政局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里,是縣國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地點,該公司2008年成立,注冊資金為2000萬,主要負責城市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司的幾名工作人員也由財政局的工作人員兼任。“成立之初,給縣一中貸款1000多萬,現已經償還完畢”。公司一位員工介紹說,目前為止,直接投資建設的項目寥寥無幾。
《中國企業報》記者獲取的一份縣國資公司與該縣一位員工簽訂的《借款協議》,其稱,“為了緩解縣域經濟發展資金問題,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達成協議”。借款期限為5年,自2012年10月到2017年10月,借款年回報率為15%,回報額每年支付一次,以借款之日起至次年對月對日支付。“政府這種行為,已經屬于高利貸”,一位干部表示。
在協議的“借款償還”一條里面寫明:前三年支付回報額,第四年還本金50%以及回報額,第五年還本金50%以及回報額。
按照貸款利息,職工只需支付銀行7%左右的年利息,而可以得到15%的回報,中間可以獲8%的收益。但是這個賺錢的生意很多人并不看好,李云對記者表示,國資公司沒有任何實業,如果幾年后虧本,這個收益不但拿不到,這筆錢可能成為政府賴賬。他介紹說,類似的事情在當地就曾經發生過,“上世紀末,政府也曾經向職工借款修體育場,最后也沒有償還,遺憾的是,當時沒有任何收款票據。”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時紅秀表示,長期以來,在“嚴把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的宏觀調控政策下被抑制的地方投資,終于迎來了一場空前的盛宴。與前面所提到的羞答答的市政債券、打捆貸款、銀信政合作和城投債相比,銀行借貸資金在各級政府體系與國有銀行體系之間,形成一個特有管道。一方急于放貸,一方急著搞項目,頓時交投兩旺,場面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