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轉向亞太’出于平衡外交布局、鞏固歐亞大國地位、實現經濟現代化、振興東部等多層次、長遠性考慮,其對亞太的關注和投入將會持續上升。以俄羅斯的國家性格,面對亞太地區日益復雜、升溫的地緣政治經濟博弈,它不可能置身事外,一定會尋求機會使自己成為這個競技場上的重要角色。
今年2月,俄羅斯外交部公布了由總統普京批準的新版《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這是普京第三個總統任期內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綱領性文件。該文件稱,世界政治經濟重心正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加強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地位日益重要,俄希望積極參與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并借此實施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經濟振興計劃。顯然,俄羅斯有意在未來數年推進其“轉向亞太”戰略,這是我們當前思考中俄關系時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維度。
作為中國的最大鄰國,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既是歐洲國家,也是亞洲國家,其亞洲部分的國土約占領土總面積2/3,蘊藏著俄60~80%的重要戰略資源。有學者就此提出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俄羅斯就像一只松鼠,它屬于鼠類——從文明屬性角度自認為是歐洲國家,但它看上去擁有一個比自己身體更大的尾巴(廣袤的亞洲國土)。這種地緣特點既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戰略優勢,也使其在身份認同、資源分布、戰略布局等諸方面陷入一種難以消除的“糾結”之中。20世紀俄羅斯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在俄羅斯精神之中,東方和西方這兩種精神永遠在相互角力。
的確,俄羅斯已經意識到,從地緣戰略和延續國家長期發展動力的角度而言,這種“角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它或許會促使俄羅斯擁有一種更加平衡的對外戰略和更加突出的地緣優勢。雖然“轉向亞太”還不是俄羅斯政府的正式官方戰略,但無疑,從普京等政府官員到俄學界和工商界,對亞太地區的重視程度在顯著上升。這種戰略考量首先是源自俄精英層對國際格局正發生重大變化的認識:全球正向一種新的文化、經濟、技術和地緣政治時代過渡,世界已經進入了“湍流區”,而這一時期注定是“漫長且艱辛”。2012年,普京再次當選總統后很快便發表題為《俄羅斯與變化中的世界》闡述其外交思想,他首次將俄與亞太關系的論述放在俄歐、俄美關系之前,并表示俄羅斯的“后蘇聯時代”已經結束,俄應發揮橫貫歐亞的獨特潛力,力爭成為一個實施全方位外交的全球性大國。
要想實現此目標,俄羅斯就需要對自身外交戰略進行再平衡。1991年俄羅斯獨立后奉行“親西方”的外交政策,意欲融入西方世界,然而失望大過希望,最終發現“夢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西方不尊重俄羅斯,或是不愿視莫斯科為平等的伙伴。后來雖提出增強外交政策的平衡性,但對亞太地區的重視程度和投入遠遠不足,俄羅斯的亞太戰略長期屈從于對歐戰略。近年來,隨著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和深化,作為俄最大貿易伙伴,歐洲及歐盟各國普遍陷入債務纏身、發展不振、實力下降、外需減少等困境。有俄學者不無戲謔地指出,歐盟這列經濟快車幾乎停運,俄羅斯不應在候車廳里繼續苦苦等待。在這種情況下,俄需要加快構建多元化的對外經濟格局,特別是搭乘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這輛“快車”。
即便從推動與西方關系的角度,俄羅斯也可采取借力亞太的策略,正如莫斯科-卡內基政策研究中心知名學者特列寧所言,“如果想向西方靠攏,就要向東方邁進”。
從國內角度看,俄羅斯推進“轉向亞太”是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必要之舉。2009年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提出“經濟現代化”戰略,核心目標是在2020年前將俄羅斯從一個主要依靠能源資源出口的國家改造為依靠知識、技術、創新致富的新興強國,使俄成為世界上最適宜商業發展和人口居住的國家之一。然而,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長期發展滯后這一問題。該地區面積占俄領土的30%,而人口僅有600多萬,不到俄總人口的5%,且長期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和消費市場,經濟競爭力嚴重不足,與中央地區的經濟聯系也在減弱。加之這一地區的聯邦主體行政長官由民眾直選,地方分立主義傾向也逐漸成為俄政府的心腹之患。俄在歷史上并不是沒有實施“東部大開發”的雄心,但基本上沒有收到什么成效,該地區一直是俄羅斯國家發展的“短板”。
面對這種情況,俄領導人重要智囊、國防與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卡拉加諾夫等提出,俄羅斯必須通過實施“轉向亞太”,積極參與區域、次區域的經濟一體化,帶動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發展,避免該地區僅是成為“資源附庸”。為此,俄政府已出臺一系列旨在推進“東部大開發”的構想和規劃,包括《2025年前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并在遠東城市哈巴羅夫斯克設立“遠東地區發展部”,力圖確保相關規劃得以不打折扣的落實。還有俄學者提出,應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設立“第三首都”,“第一首都”莫斯科是政治、軍事、外交中心,“第二首都”圣彼得堡是文化和司法中心,而“第三首都”符拉迪沃斯托克應成為21世紀俄羅斯的經濟中心。2012年,俄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峰會,表明普京政府力圖將該地區打造成俄羅斯-亞太經濟合作的最重要前沿。
從俄羅斯近年一系列努力看,俄“轉向亞太”大致有以下幾個著力方向。首先,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外交主動性,深化與中國、印度等國的戰略合作關系,擴大與越南等東盟國家的經貿往來,為建立俄羅斯-東盟自貿區創造條件。其次,充分利用俄東部地區的資源、能源、運輸基礎設施、軍工生產等方面的既有優勢,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建立區域性的糧食、能源安全體系,增進與相關國家的高科技合作,培育俄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發展帶。第三,制定和實施包括歐亞方向在內的全方位亞洲戰略,推動建立“歐亞經濟聯盟”,提高對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區事務的參與力度,實現能夠突出彰顯俄羅斯地緣優勢的“轉向亞太”。第四,加大對地區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以更加主動的姿態防范朝鮮半島、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地區形勢的可能突變對俄國家安全的負面影響,如提出在朝鮮半島建設交通和能源走廊這一構想。
總之,俄羅斯的“轉向亞太”出于平衡外交布局、鞏固歐亞大國地位、實現經濟現代化、振興東部等多層次、長遠性考慮,其對亞太的關注和投入將會持續上升。以俄羅斯的國家性格,面對亞太地區日益復雜、升溫的地緣政治經濟博弈,它不可能置身事外,一定會尋求機會使自己成為這個競技場上的重要角色。面對“轉向亞太”的俄羅斯,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