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中國社會科學院2月28日發布了最新《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1~2012)》藍皮書和《世界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2012)》黃皮書,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江蘇、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前三名。
據藍皮書分析,2011年,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處于上游區(1至10位)的名次是: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東省、天津市、遼寧省、福建省、內蒙古自治區。排在中游區(11至20位)依次為四川省、河南省、河北省、湖北省、重慶市、安徽省、湖南省、黑龍江省、陜西省、吉林省。處于下游區(21~31位)的依次為江西省、山西省、海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貴州省、甘肅省、西藏自治區。
競爭是市場經濟和自然屬性和基本要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就是區域間的經濟競爭。據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藍皮書主編李閩榕介紹,與2010年相比較,排位上升的有8個省份,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慶市,排位上升了4位,河南省排位上升了3位,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吉林省和云南省排位均上升了2位,山西省和陜西省排位均上升了1位。而排位下降的有9個省份,降幅度最大的是江西省,排位下降了5位,其次是湖北省,下降了4位,河北省、安徽省、海南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均下降了2位。2010-2011年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江西省等省份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的升降出現了跨區段變化,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由中游區升入上游區,湖北省由上游區降入中游區,吉林省由下游區升入中游區,江西省由中游區降入下游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李慎明說,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出要加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立足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將從根本上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長期以來有關全球性的競爭力評價一直被西方話語體系所壟斷,這部報告體現了課題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競爭力評價話語體系的信心和勇氣。國務院發展中心副主任韓俊分析說,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非常可喜的變化就是地區差異由持續的擴大變為緩慢的縮小,隨著資金、技術、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已經連年超過東部地區。現在這個區域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這是一個很好的苗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研究員認為,競爭力提出了非常優質的理論命題和指標,一個最重要的是從全球的競爭力角度來看,全球一個綜合指標就是勞動生產率或者全員生產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改進水平,這就是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本書倪鵬飛研究員認為,競爭力說到底就是以更少的投入形成更多的產出,或者說是產出超過投入的程度。新經濟增長里特別強調報酬遞增,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規模的增加,報酬越來越多。這是競爭力最核心的東西。競爭力有人用市場占有率,還有用總體規模,也有用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還有用生產率,其中用生產率的最多,但是從目前的共識來看,大家都認為生產率是重要的方面,但是如果生產率的提升以犧牲就業為代價的話,這個生產率的提升并不是最好的。真正的競爭力應該是在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全要素增長,也就是說剔除了投入以后的另外一部分,包括科技創新、規模經濟、管理效益的提升,都可以產生要素投入不變而產出增加。提供同樣的產品和服務,投入成本更少,因此更具競爭力。當然最終目標是確保居民福利和生活質量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