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今日表示,化解產能過剩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6日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是在就“經濟社會發展與宏觀調控”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時做出上述表述的。
張平表示,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我國已經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一些行業、一些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尤為突出的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這些傳統的產業。還有近一個時期以來,光伏、風電設備這些新興的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
他說,用一個量化的指標來概括一下,大體上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這些行業我國產能的利用現在大體上是在70%-75%之間,國際上一般衡量比較正常的市場競爭,產能的利用率應該超過80%-85%的幅度比較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就是產不足需的局面,只有適度的富余,才能夠激發市場的競爭,才能夠推進企業的技術進步、管理的提升。但是現在這些行業的利用率只有70%-75%,所以出現了產能過剩。
他指出,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風電現在的產能,風機的產能利用率不到70%。由于產能過剩,所以也就引發了一些問題。它本身對資源、對勞動創造的浪費姑且不說,就是這些企業、這些產業本身也面臨很大的困難。所以鋼鐵行業、水泥行業,尤其是電解鋁、焦炭、平板玻璃這些行業現在都比較困難。去年虧損的面都比較大,鋼鐵行業去年的利潤率只有1點幾,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虧損的狀態。電解鋁虧損的面去年達到50%左右。
張平表示,企業自身很困難,同時也引發一些惡性競爭,明知道虧損還要生產,還要維持它的運轉。這樣的一種狀態也導致了一些地方的保護主義,分割了市場。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化解產能過剩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