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科爾沁草原秋高氣爽,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扎哈淖爾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扎鋁二期)電源側施工現場建設正酣。潔白的塔筒在起吊機的輔助下精準對接,修長的扇葉搭載專用拖車被運往工地,在奮斗者們辛勤的汗水澆灌下,一座座承載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使命的風機拔地而起,為助力“3060”雙碳目標實現持續貢獻著國家電投力量。

扎鋁二期項目是該公司在綠電消納升級方面的關鍵舉措。項目規劃建設電解鋁產能35萬噸/年,項目采用500千安預焙陽極電解槽,相比傳統電解槽,能耗降低了12%左右。扎鋁二期項目負責人楊正華介紹:“別小看這12%,這意味著我們每年能節省大量的電力資源,減少相應的碳排放。而且,新型電解槽的自動化程度更高,減少了人工干預,產品質量也更穩定。”同時,項目配套建設65萬千瓦風電項目作為項目專屬電源,直接為鋁廠提供穩定可靠的綠電。內蒙古公司副總工程師趙晉宇表示:“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用電量46億千瓦,其中綠電占比約80%,相當于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20萬噸,將成為國內綠電占比最高的綠電鋁生產線。”
無獨有偶,在增量項目低碳轉型進展順利的同時,該公司的存量項目也取得了技術上的新突破。走進霍林河循環經濟監控中心,一套先進的“源網荷儲一體化聯合監控平臺”映入眼簾。在原有基礎上,該平臺整合了火電、新能源發電、鋁業生產等各個環節的數據,實現了信息、指令的集約化,為全額就地消納新能源,減少能源浪費奠定了堅實的管理基礎。該中心調度部主任蔣超鵬介紹:“目前霍林河循環經濟的綠電消納占比接近30%,待扎鋁二期項目正式接入局域電網后,這項數據將達到40%,下游鋁產品的含綠量將進一步提升。”
綠色轉型的步伐不止于生產端,在為產業鏈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該公司也將低碳理念延伸至資源開采的源頭。
在內蒙古公司所屬五礦內綠意盎然的生態綠洲與遠處的煤田形成鮮明對比。“我們通過重塑地形、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等六大生態修復工程,讓礦山煥新顏、變‘綠島’。”扎哈淖爾煤業公司總工程師王京偉介紹道。
據了解,該公司在所屬五座露天煤礦累計投入復墾資金18.87億元,修復生態面積8.86萬畝,播種牧草9.4萬多畝,種植喬木14萬棵、灌木1806萬株。礦山排土場植被覆蓋率從65%提高到90%,水土流失治理效果達到95%,土壤肥力提升了1-2個等級,成為高寒地區礦山修復的標桿。
與此同時,我國首批120噸級純電動礦用卡車正在有序作業,這些“大塊頭”看似與傳統礦卡無異,卻藏著顛覆行業的綠色密碼——它們以磷酸鐵鋰電池替代傳統柴油機,充電1小時可連續工作5小時以上,單日土巖剝離量達2.1萬立方米。較同噸位燃油礦卡運行成本降低62.7%,年減少柴油消耗3500噸,降低運營成本1500余萬元,年碳減排量達7351噸,相當于種植40萬棵冷杉。
從風機矗立的草原到智能運轉的車間,從重煥生機的礦山到零碳作業的礦卡,北疆大地上的每一處綠色實踐,都在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勁動能。這些貫穿能源生產、資源開采與產業升級的低碳行動,不僅繪就了內蒙古公司以綠色轉型推動集團公司“均衡增長戰略”落地的新圖景,更以點帶面奏響了國家電投履行能源央企責任,落實“3060”雙碳目標的時代強音。
程謀舉 邢樂